109
 
本期主题:提起放下得自在









从生命的陷阱中脱困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/见俯法师

  
  在东南亚,有一种抓猴子的陷阱。人们把椰子挖空,里面放一些猴子爱吃的食物,上头留一个小洞,洞口大小刚好只能让猴子空着手伸进去,无法握着拳出来,然后将椰子绑上绳子,挂在树上或放在地上。猴子们闻香而来,迫不及待地将手伸进去,抓了满满一大把的食物。可想而知,无论它怎么使劲用力,握满食物的手始终无法抽出来,这时,守候已久的猎人轻而易举地获取了猎物。

  是谁捉到了猴子?是椰子?还是猎人?

  事实上,没有人捉住猴子不放,它只是被自己的欲望与执着俘虏了;只要放下贪求执着的心,马上就可以逃离险境,但是,即使在生死关头,它仍然放不下既得的美食。

  由于内心的欲望与执着,使我们生生世世受缚不得自在。因此,要走出生命的困境,首先要学会放下。

财色名利如浮云


  历史上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,年轻时征战诸方所向披靡,未满三十岁就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。就在他意气风发,准备再扩大自己的政治版图时,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,使得他一病不起。临终前,他交代身边大臣,在棺木上留下两个孔,把他的手伸出棺外,让世人明白,无论曾经如何地不可一世,建立了多么辉煌彪炳的功业,死时却一样也带不走。

  一个史无前例的强大帝国建立了,他却带着满怀的遗憾离开了人世,这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叹息!他所感叹的,是那些还没有得到的领土?抑或数不尽的金银财宝?还是至高无上的王位?他该遗憾的,应该是没有早一点看透世间名利财色的虚妄吧!人的生命就像不断燃烧着的香,如果只知道追求世上的名利财色,贪恋执着而看不破、放不下,那么,随着香气的逐渐扩散,生命最终只会剩下燃余的灰烬而已……。

  所以,看破世间虚妄如浮云的名利财色,放下心中种种贪求的欲望,致力于心灵的净化与人格的提升,才能拥有不被执着、欲望束缚、自在安乐的心境。这样的人生,又是怎样的一番风貌呢?

克己复礼为仁者


  中国历史上,许多人毕生所希望达到的境界,就是“仁”。在儒家的思想中,“仁”是一种完美的人格典范;作为一位仁人君子,生命即是从不断放下心中的执着、欲望中淬炼出来的。《论语》记载,颜回曾问孔子:“怎么做才是实践仁德呢?”孔子回答:“克制自己的欲望,使言语行为都合于礼便是仁,实践仁德必须靠自己下功夫,而非仰赖别人。”颜回问:“请问实践的条目?”孔子说: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”能够克制爱看好色、爱听好声的欲望,放下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言语,歇下攀缘妄动的心,使自己的一切行为进退合乎礼制,有为有守,是实践“仁”的基本纲纪,经过这样的淬炼,心中的执着欲望淡泊了,自然能够拥有怡然安乐的心境。

  有一回,孔子看颜回的生活蹇困,想要帮助他,便准备了一些黄金,用布包起来放在颜回必经的路上,上面写着“天赐颜回一锭金”。颜回在向孔子请益问道的路上看到了这包物品,只从容地提笔写下:“锭金不付命穷人”,随后又将这锭黄金包好放回原处。这样的淡然,是一次又一次的克己复礼,放下心中种种欲求而来的。

放下私欲为大我


  真正的放下,并不是要视所有的物质条件、名利权势为怨贼,而是在放下心中的贪求欲望之外,更要提起积极淑世的心愿,才是一位仁人君子的胸怀。

  宋代的贤相范仲淹少时清贫,苦读不辍,冬夜疲倦时以水洗面;饮食不足时,将结块的稀粥切开,分成好几餐吃。进士及第后,官至宰相,位高权重。念及年少时的清贫刻苦,便以自己的俸禄购买义田,养活族人;为国家造就人才,兴办学堂,育人无数;看到连年征战,百姓骨肉分离、流离失所,于是经略西夏,使外族不敢侵犯。“居庙堂之高,则忧其民;处江湖之远,则忧其君”,这种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胸襟,正是从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心境中锻炼出来的,也是仁人君子的风范。

广行六度脱苦轮


  以佛法来说,即使造就了一个老者安之、朋友信之、少者怀之的安乐世界,仍是世间生灭法相,令一切众生脱离生老病死、六道轮回之苦,才是最究竟的。佛陀出现于世的一大因缘,正是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诉我们,如何从生死轮回的陷阱中解套。

  生死轮回的陷阱来自于贪瞋痴等烦恼,系缚自性使不得彰显。解铃还须系铃人,欲使真如自性出缠显发,必须以六波罗蜜度脱六种根本烦恼,因为每一度的实践,都是在练习放下心中的执着妄想。发心修行,最好放下,放下心中的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,放下根深蒂固的错误知见,放下人我的成见与分别,学习诸佛菩萨因地修行的愿行,才能在重重的生命陷阱中脱困,解脱无边生死的苦恼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