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9
 
本期主题:提起放下得自在







  “提起、放下”,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,或许人人都能说得,但真正能为者几何?

  生命中有时需“提起”,能提得起,则处处充满契机;有时需“放下”,若放不下,抓住的是无尽的烦恼。因此,本期主题将为大众诠释“提起、放下”的真义,期使每个人学得当提则提、应放则放的智慧,让生命更加豁然自在!



提得起,放得下--觉大和尚开示

编辑部整理


  修行学佛最重要的就是学会“放下”,放下之后,还要能“提起”,提得起、放得下,才是真正的菩萨行,才能得大自在。一般人都放不下,放不下的原因是看不破。因为不清楚每一件事情的真实相貌,被假相所蒙蔽,所以看不破;因为看不破,所以放不下。做任何事一定要学习放下,即说即了,即做即了,做人也是一样,人在哪里,心就在哪里,这样子身心就容易安定下来。

诸境俱寂 正智如如


  以前,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,有一位梵志擅于说法,说法的时候总有很多人来听,还有天女散花,甚至感动阎罗王来听法。阎罗王听了法非常感动,但知道梵志的寿命所剩不多,死了以后,不是升天,也不是成道,而是要到地狱受审。阎王不解,这么能说会道的修行人,为什么会是这个果报?因此深感忧愁。

  梵志看到了,就问阎王为什么烦恼?阎王说:“你说法说得这么好,感得天女散花,可惜你快死了,死了以后,要到阎王殿来受审,因此我感到非常悲伤。”梵志一听,赶紧问阎王:“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我得到解脱?”阎王回答:“我自己也是在生死轮回当中,所以没有方法让你得到解脱,你可以去请教释迦牟尼佛。”

  于是,梵志立刻带了两束花去供养释迦牟尼佛。梵志一见到佛就说:“世尊,我不求名、不求利,而是来求道的。”佛问:“你要求什么道?”梵志回答:“世尊,佛道实在长远难求,我是来求解脱道的。”佛就说:“好!那么你现在赶快放下。”梵志听了,不知要放下什么。佛说:“你手上的花要放下。”梵志虽然不明白佛的用意,还是依教奉行,把花放下,合掌当胸,很恭敬地准备聆听释迦牟尼佛开示微妙法门。但佛陀又告诉他:“放下!”梵志一听,更迷惘了:“世尊,我已把花放下了,还要放下什么呢?”世尊说:“你的手也要放下。”梵志就恭恭敬敬地把手放下,但是心中充满了疑惑,不停想着:“花放下、手也放下,这是什么道理?为什么还要放下呢?”这时,释迦牟尼佛又说:“还要放下!”梵志忍不住问释迦牟尼佛:“世尊,我身上什么东西都没有了,还要放下什么呢?”佛说:“你能想的这个心也要放下。”

  由于一般人放不下,不断地想过去、想现在、想未来,患得患失,心猿意马,所以始终是凡夫众生。梵志将能想的这个心一放下,一念不生,马上就悟道了。

  这个公案是什么意义呢?佛说放下花,就是要我们放下外面的境界──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五尘境界。接着,手也要放下,代表放下五根─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。最后,这个心也要放下,远离颠倒梦想。这就是放下所谓的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如此一来,十二入、十八界便通通放下,就能见到空性、觉性,进而能够得解脱、超生死、入涅?。

放下提起 作主自在


  如果只知道放下,而不能提起,就成了障碍;如果只知道提起,却放不下,这又是生死、烦恼。所以,放得下,又要提得起。但是放下之后,这个心在哪里?提起的时候,这个心又在哪里?我们的心要能作主,人在哪里,心就在哪里,如禅宗祖师说:“挑柴运米都是神通妙用”,一般人也能够挑柴运米,但为何没有神通妙用呢?就是因为作不了主。

  所以,在平时要能作主,只起善念,不起恶念;只讲好话,不讲坏话;只修善行,绝对不做坏事,这就是作主。起了恶念,马上知道,马上改正,就称为觉察、觉照,这就是作主。世间的人作不了主,看到好的就生贪爱;得不到,就想尽办法去占有;无法占有,就犯罪,造业障,感得无量苦果。

  要能够坚住正念,处处作主,就是要看得破,要放得下。面对自己应负的责任,就要提得起。提起以后,还要得自在,要提而无提,如《四十二章经》所说:“念无念念,行无行行,言无言言,修无修修。”提起,是心的运用;放下,安住这念心,就是心的体。有体有用,用不离体,体不碍用,体用一如,就是真正的菩萨行。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