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 台 山 月 刊 98 期 |
|
本期主题:赞叹--庄严自己 成就他人 |
常能不轻,所以最美
文/中台男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 见寅法师 《法华经》中有一段动人的故事。过去有一位常不轻菩萨,时常赞叹大众:“我深敬汝等,不敢轻慢。”为什么呢?因为“汝等皆行菩萨道,当得作佛”。然而,大众中有人心生瞋恨、轻慢,或恶口骂詈,或以杖木、瓦石打掷。但菩萨不为所屈,依然恭敬礼拜赞叹。当时的常不轻菩萨,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;而当时侮逆菩萨的四众,后来成为在法华会上之跋陀婆罗等五百菩萨、师子月等五百比丘尼、思佛等五百优婆塞。常能不轻 真心意诚 常不轻菩萨最美的一段翦影,就是在瓦石扑身、唾骂嘻笑当中,任一抹平淡的神情,带在坚毅的嘴角上、挂在清澈的眼眸中,让那无尽的悲愿,尽在悠悠一拜中。是什么样的愿心,让法界真情流露?如果瞋恨、愚痴、蛮横在我们的法界中,我们该如何成就最美?常能不轻,所以最美。 赞叹众生是一种美德,赞叹可以改变与众生的因缘。伏瞋恚以成清凉,降轻慢而成谦让,转冤逆成法侣,荡秽土成莲邦。赞叹之殊胜,如同药引,令法味入众生心;亦如清风,畅尘沙而兴化导。 然而,赞叹一事,虽开口称便,却常有口难言。尤其当我们的热情赞叹遇到众生冷漠以待时,能否有常不轻菩萨的坚定信念?在我们掏心掏肺之后,却得不到大众对等的回应,常是心境最孤单凄凉的时候。再多的热情,也难保不千疮百孔! 我们对众生的赞美,或凭着一股脑儿的热情,或等待对方善意的回应,期待被大家赞叹、肯定与接纳。这种有所求的赞叹,往往被回应的落差给泼一大桶冷水。想想,我们所谓的赞美,是否总是言不由衷,或只是一时兴起。常是不见其美,而言过其美;为攀缘而赞美、为世故而赞美、为面子而赞美;我们常常为赞美而赞美。若是这种赞美,或是虚伪,何言未轻众生?尤有甚者,嫉妒别人的好,更常让我们刻意轻慢别人,法眼不开,而难入赞叹法界。 如果我们对众生的看法,经常建立在这样的自我及起伏不定的心情上,那我们很难体会到别人的美,对众生的欣赏也难以长久。常不轻的菩萨行,或许就难在这个“常”字吧?菩萨的赞叹,贵在“叹”,赞而至生叹,岂能不真心?想想,若能从赞赏当中,产生稀有难得之叹,那就是内心的真情流露了。 平等以待 慈悲护念 菩萨常能不轻众生,故能看到众生的美好,能以赞叹众生,充为菩萨道上的好风光。但如何才是赞叹之真心、不轻之要道呢?常不轻菩萨如是说:“汝等皆行菩萨道,当得作佛。”菩萨是如此地看待众生,其实这句话很值得我们用心体会。 眼下再怎么卑微不值的众生,都有一个自己眷顾的法界。每个众生皆在轮回里向上提升,努力在各种因缘中成就自己。有情众生皆是自己法界中的护法菩萨,认真护念自己法界中的有缘冤亲,为他们欢喜、悲恼,为他们用心殚力。无量众生法界,都各有无量菩萨所眷护,都可从他们身上看到无量慈悲,此不亦众生皆行菩萨道吗?一人行慈爱,千万从受惠,多一人在道业上成就,众生就会多一分得度福气,当为众生感到欢喜,何来嫉妒之有?更何况自己无量劫来的冤亲多蒙其照应,或曾从其得度,其不亦有恩于己? 再者,众生所作所为也许不顺己意,私以其为罗刹恨鬼,殊不知此亦为菩萨之慈悲示现,藉以呈现我们的心中影尘,让我们发觉自己的无明、执着,若能激发我们些微道心觉性,此不亦菩萨舍身度己吗?焉知其非随类示现的观音?焉知其非舍身命、饲猛虎之菩萨?反观己瞋如饿虎、嫉妒如豺狼、心量小如豆、猥形殊难堪,孰不可悲!感叹之间,才发觉到,每一个由衷赞叹的背后,都有一个值得我们感恩的心情。原来这就是菩萨对待众生的真心情。 念彼众生无始劫来,无不慈悲于我、恩泽于我,皆可敬可佩,皆具如来净智功德,未来皆当成佛。此菩萨众生,不亦美乎?如是心生欢喜,众生不庄自严,自己的心境,不轻自美。三界法华,在此一感恩心中,我慢于是不生,功德法水流露,金鼓初生妙音。常不轻菩萨的庄严心境,就在这样对诸佛的真心感恩赞叹中呈现。 想当时横结恶缘、侮逆菩萨的四众,竟都能在法华胜会上齐聚一堂,因缘真是妙不思议!恶缘尚得如此,何况善缘相乘?竟赞叹之功,感得无尽善缘法眷。对菩萨而言,缘无善恶,只有深浅之较量,唯图日后摄化之便。然而赞叹一门,普摄诸根,广化二缘,却终让自己最先受用。 化主成佛,法侣相依;庄严他人,成就自己!常不轻菩萨示现的因果事理,值得我们深思细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