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师于中台佛教学院结业暨开学典礼开示
文/编辑部整理
今天是中台佛教学院九十四学年度结业暨九十五学年度开学典礼,佛教学院培植僧材的目的,是要普度众生、救人救世。所以,佛法是真正的教育。
规范道德 涵养品学
经云:“菩萨向五明处学。”菩萨要向五个方向学习。第一是内明,即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无论出家、在家,这是最根本的学习与努力的方向,也是成就的方向。要达到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开始要先学做人,有了完整的人格才能成佛。
内明,有事有理。在事上即一般所说的人格,人格非常重要。太虚大师曾说:“仰止唯佛陀,完成在人格,人成即佛成,是名真现实。”修戒、修定、修慧是做人的根本。持戒,就是树立人格、僧格,明白哪些可以做、哪些不能做?应该做而不去做,不应该做却去做,都是犯戒。戒,有戒相、戒条、戒法、戒体;体,就是归于我们这一念心。
内明,先要以道德、伦理、戒行来规范自己,做到身口意三业清净。这是属于消极的层面。从积极面来看,不但身口意三业不起贪瞋痴、不造杀盗淫,而且要起种种善念,具大慈悲心、大智慧心、大悲愿心,时时刻刻利他自利,“愿代众生受无量苦,令诸众生,毕竟大乐”。
范文正公说: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”中国古代很多政治家、文学家都知道要有慈悲心;现在的社会反而比过去缺乏慈悲心。又说:“居庙堂之高,则忧其民;处江湖之远,则忧其君。”身为宰相时,他时时刻刻想到人民生活的痛苦,思考怎样为人民服务;不做宰相了,虽处江湖,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,仍然时时刻刻在忧国忧民。这就是慈悲心的表现。我们修行学佛,更要以慈悲心为根本。这就是良知良能,这就是道德。
有些人认为,以道德标准来衡量政治人物是过去封建时代的思想、封建时代的作为。也就是说,过去是封建时代,讲究道德,而现在是民主时代,就不用道德、伦理,只需讲求法治。这种观念并不正确,会为社会带来黑暗。不是只有中国文化思想讲道德,放眼欧洲、美洲……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不要道德标准。希望每一位要确立正知见,坚定自己的思想,择善固执。
道德和吃饭、喝水一样地重要。过去的人必须吃饭喝水,现在的人一样必须吃饭喝水,不能因为过去专制时代的帝王吃饭、喝水,处于民主时代的人就不吃饭、喝水。我们能不吃饭、不喝水吗?绝对不可能。每个人每天心当中都要有良知良能,要有善念,不能有恶念。善念,就是道德的行为。管子云:“礼义廉耻,国之四维,四维不张,国乃灭亡。”现在的学校很少在提倡礼义廉耻,甚至还有人认为讲这个已经落伍了。这样的社会,是颠倒了,道德才会沦丧至此。
内明,第一步就是实践道德的生活。一个人的技能、学问无论多么地高超、达到了最高的水准,可是男盗女娼、诈骗不义,有谁敢和他亲近?所以,道德、学问、技能,必须三合一,同时并进。如果只拥有道德,而缺乏学问、技能,至少还能三业清净;修菩萨行,则除了人格完整,还要有丰富的学问、技能,要具备五明。
精进内明 诚意正心
修习内明,需要时时刻刻检讨反省。王阳明在龙场驿悟道,说了四句话,告诉我们修身修心、做人做事的根本原则:“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曰格物。”
这是在讲我们的心──“无善无恶心之体”,佛法云:“一念不生,万法无咎”,心当中起了一念善念,或是起了一念恶念,都是属于生灭心,不生不灭心就是一念不生,不但恶念了不可得,善念也是了不可得。王阳明就是悟到这个道理:“无善无恶心之体”,体,是安身立命的根本。
“有善有恶意之动”,心也有它的作用,起善念就是光明,起恶念就是黑暗;做善事就是功德,做恶事就是罪过。一般人不论种族文化,心中不是善念,就是恶念、杂念。在迷的众生不知道将恶念净化,不知道要保持善念,更不知道什么是“无念”。
“知善知恶是良知”,我们要“知”。知,就是觉性的作用。不知道检讨反省,起了善念不知道、起了恶念也不知道,就是在迷的众生。我们觉悟了,能觉察──知善知恶是良知。现在知道了,只起善念,不起恶念,起了恶念马上忏悔,这就是菩萨行,儒家称为良知良能。
“为善去恶曰格物”,保持心当中的善念,保持身的善行,就是“格物”。《大学》专讲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欲治国,家庭管理好没有?家庭腐败了,没有道德、没有人格,怎么可能管理好一个国家,乐利全世界?
如何才能治理好家庭?先要修身,就是今天所讲的,要建立完整的人格。否则身为一家之长,吃喝玩乐嫖赌样样来,告诉孩子不要吃喝嫖赌,孩子会听话吗?不可能,因为上行下效,做父母的人格堕落了,要使孩子建立完整的人格,是不可能的事情。齐家,要有身教、言教,必须修身。自己先要有完整的人格,要有正知正见,要明礼义,要知道是非、善恶、正邪。
要修身,健全道德、品德,怎样做到?先须正心,把心摆得端端正正。嘴巴讲的是仁义道德,所作所为却是贪赃枉法,就是没有“正心”,说是一回事,做是一回事,想又是一回事。所以,心要摆得端端正正,要光明磊落,要做堂堂正正的公民、堂堂正正的好人。
一般人的心,所想的多是名利财色,只知道为自己着想,不知道为大众着想,这样的心是私心、贪心,就不正。所以意先要诚,心才会端正。百年的老店,就是凭“诚信”才能使生意长长久久;没有“诚”,就不会有信用。出家众也是如此,我们希望人人都能断恶修善,可是如果自己做不到,那不就成了“口头禅”?自己都做不到,谁来听我们弘扬佛法呢?欲达到“意诚”,先须致知。“知”就是观念,观念非常重要,禅宗也讲“只贵汝知见,不贵汝行履”。我们的知见要正,没有知见,就容易落入意识型态,落入盲目的情感,或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分辨是非,就属于知见。
观念知见错误了,就会丧失慧命。观念错误,带来的就是斗争、排斥、暴力……。全球各地因为错误的宗教思想、政治观念所带来的战争人祸始终不息,就是明证。在各种宗教、政治派别之间,人类如何存异求同,创造宽容与和平,知见的沟通更是非常重要。
广学多闻 端正知见
菩萨向五明处学,内明,是自利的功夫;其他四明──因明(逻辑学)、工巧明、医方明、声明,则是利他的方便。例如,语言是沟通观念的桥梁,也是传播佛法的工具,现在“天涯若比邻”,时空的距离一再压缩,都变小了,必须学习多国的语言,也就是“声明”,佛法的弘化才能有更大的发展。
建立正确的人生观,必须先从格物的功夫下手,革新自己的心。“天高不算高,人心比天高”,我们心当中存在很多物欲、杂念,现在要把它们通通去除。老子说: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”用功学业,要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;用功道业,则要去除心中的贪、瞋、痴三毒。三毒愈来愈少,清净心就会现前,觉性就会现前。清净心、觉性现前,才能与“道”相应。
六祖大师说:“离道别觅道,终身不见道,波波度一生,到头还自懊。”道,不离我们说法、听法的这念心,这念心要不断地净化与提升。不明白这个道理,就不明白“道”在何处,始终在心外求道,成了“佛门中的外道”。所以时时刻刻要觉察、觉照自心,起了贪、瞋、痴,即刻返照,把它化掉。时时刻刻觉观、觉察、觉照、觉悟,就是时时刻刻在格物。
“物格而后知致,知致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”这是现代社会最需要的做人做事的纲领。将它运用在政治上,社会一定清明,国家一定富强;将它运用于修行上,功德一定成就,道业一定成就。
遵循这条纲领大道,必能建立“新”的观念。何谓“新”?能历千古而常新,才是真正的“新”。就如“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”的真理,从佛陀时代,迄于今日,永远如“新”,从未因为时空的演进而随之转变;能历千古而常新的,就是“道”。祝愿大众建立正知正见,愿代众生受无量苦,令诸众生毕竟大乐,普度众生,自利利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