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7
 
本期主题:自在--无烦无忧无挂碍








  自在,即逍遥自得之异名也。此非纵心、放逸之谓,而在作主、随顺觉性之间。世人认为不受拘束就是“自在”,因此为反对而反对,为随性而纵欲不但无法获得最终的自在和解脱,反而造诸过失,甚至危害学校、家庭、社会、国家。

  如何才是究竟的逍遥、真正的自在?先哲庄周曾就此作一透达的论述:凡人纵是建大功业者亦如北海之鹏,虽能击水乘风,抟扶摇而上九万里,仍不为逍遥,端在其始终“有所依凭”。六根若缘外境,即走转不休;将自心靠在名利、死生、寿夭、穷通间,即顿失自在而自取束缚。沩山禅师言:“但情不附物,物岂碍人。”这念心作得了主,就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公,最是自在。

  瑞岩师彦禅师每日自唤:“主人公。”随即应诺,并自嘱咐道:“惺惺着,他后莫受人谩。”主人公,即是定慧等持的这念心,也就是吾人本具的觉性。“莫受人谩”,即是心不随境转。要达到心不随境转的境界,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触六尘之际,以观照的功夫,逐物起照。从六根门头下手,觉察、觉照,检讨、反省,不染着、不攀缘,转化烦恼,超凡入圣,才能缔造真正无烦、无忧、无挂碍的自在人生。



六根清净真自在--觉大和尚开示

文/编辑部整理

  “自在”的认识与界定,在目前的社会是很需要的。如果对自在的认知观念不正确,思想和行为就容易产生偏差。有人以为,自在就是不受拘束,想吃就吃、要玩就玩、想做什么就去做,其实这是放纵自己的意念和行为。由于放纵而造作恶业,甚至犯法而坐牢,不仅现在不自在,将来堕入三涂恶道,更是不得自在。

  对于自在的态度,有一种是不知道人生的真理,一味地追求外在的物质,沉迷于吃喝玩乐,认为人生就是要尽情享受,这是愚人所认为的自在。另一种则是“拔一毛而利天下,不为也”,只图自己享乐,对他人毫不关心,一丁点善事都不愿意做,可是对于声色犬马之事却一掷千金、处处奢侈,以为这就是自在。其实这是放纵、自私的行为,不是真正的自在。

  佛法讲的自在,不是愚人的自在,不是放任的自在,而是“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”六根自在,身、口、意三业清净的自在。譬如眼睛看到好的境界,知道这是好的,不起贪爱;看到坏的境界,知道是坏的,不起烦恼。能知的这念心不染尘,不随境转,“善能分别诸法相,于第一义而不动”,对于诸法的相状、是、非、善、恶都清清楚楚,这个就是“知”,能知的这念心于是非好坏无有取舍,六根不染六尘,始终清楚、明白,当下智慧心现前,行、住、坐、卧都能恰到好处,这才是真正的自在。

善调身口意 心不随境转

  想得真自在,必须善调身心。身要放松,但不放逸;心要自在、平和,不打妄想,保持宁静、专注。《心经》里提到“观自在菩萨”,为什么要有个“观”字呢?因为菩萨是因“观”而得自在,“观”就是觉照,所以要达到身心自在,就要时时观照自心,念念起觉照,使身口意三业清净,才能够身得自在、口得自在、心得自在。

  身体要如何得自在?必须身业清净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。佛法讲“行、住、坐、卧”要具足四威仪,“行如风、立如松、坐如钟、卧如弓”,于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,四威仪具足,行住坐卧就能够自在。除了身根清净,还要修习禅定,契入禅定则身无挂碍,能远离老、病、死苦。透过静中薰修养成,藉由动中磨炼,达到动静都能自在,身就可以真正得自在。

  何谓口业自在?要做到口业清净,不恶口、不两舌、不妄言、不绮语,不犯这四种过失,所说的话都是赞叹、有益大众的言语,口才能得自在。

  心如何得自在?一般人的心往往作不了主,看到喜欢的东西就起贪念,想多看几眼;听到悦耳的音声,耳朵就克制不了要多听一下;静坐时,觉得无聊,经常妄想不停,想过去、想现在、想未来,念念迁流,这就是不得自在了。这念心作得了主,要想就想,不想就不想,要做就做,不做就不做,“人在哪里,心在哪里”,这才是作主、自在的心。

以戒为根基 念念无所著

  要想超凡入圣,达到像佛菩萨一样清净、自在的境界,也必须从建立完整的人格开始,如果生活放逸懈怠,人格都不完整,更遑论成圣、成佛。我们这念心之所以无法得到自在,就是因为心中始终充满了妄想、瞌睡、无聊……种种烦恼障碍,使得自己作不了主。希望得自在,要从日常生活中努力。所谓“万丈高楼平地起”,要建筑高楼,地基一定要打得很稳固。做人的根本就如地基,根本稳固了,人格才得以完整。在佛法来讲,做人的根本,第一要皈依三宝,以佛为师,以法为师,以僧为师。就如读书或在世间学艺,先要拜师,以免走错路、走远路。受了三皈,还要受五戒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。五戒持守清净,人格完整,有慈悲心、平等心、恭敬心、智慧心,又能将所学贡献社会,这就是菩萨行,做任何事情都无往不利。

  修行就是要修正错误的行为、错误的观念。如佛法所说:“生处转熟,熟处转生”,以慈悲心关照大众,将原本生疏的善法转为熟悉,而原来熟悉的恶法转为生疏,做到了,身心都能清凉、自在。譬如,有的人抽烟成了习惯,烟瘾一来就很难过,浑身上下不对劲,这是“熟”;知道抽烟不好,慢慢远离这些熟悉的恶习,这是熟处转生,进而完全戒除,以后就不会再受烟瘾所苦。对于不熟悉的善法,则应多思惟、多薰修,平时要检讨自己有哪些习气,提醒自己遇顺境不起贪着,遇逆境不生烦恼,利益众生之事当仁不让,有害他人的事绝对不做。

  希望心得自在,第一步要不起恶念,只起善念。起了善念以后,更进一步,善念也不执着,最后归于无念。无念,是指这念心不打妄想,面对一切境界都能够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攀缘,心不住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时时刻刻觉性现前,念念清楚明白。这念心始终没有出、没有入,就超越了时间、空间,更超越了生死,这念心达到了了分明的境界,就是无量光、无量寿,就是如来。“如来”是指我们这念心没有妄想、没有昏沉,处处作主、如如不动、了了常知,所谓“一乘任运,万德庄严”即是如来自在的境界,这是一种绝对的境界。一般人都是活在相对的世界中,执着明暗、动静,执着善恶、美丑,若要提升自己,就应善用这念心,藉着外境的磨炼,破除我执、分别,转相对而成绝对。

  这念心没有妄想、昏沉,达到处处作主、如如不动的绝对境界,生命就是无穷尽的,这才是我们的真生命。这些都要在日常生活中确实用功,从因地努力,无论做人、做事都不违背这些善法轨则,功夫到家了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不攀缘颠倒,六根清净,能够随处作主,乃至生死自在、神通自在,最后具足清净法身、圆满报身、千百亿化身,这就达到了如来究竟自在的境界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