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 台 山 月 刊 97 期 |
|
本期主题:自在--无烦无忧无挂碍 |
不染尘的自在法门
文/中台女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见赓法师 每个人每天自床上醒来,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就开始跟六尘(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)展开一连串的对话。一般上班族,清晨被闹铃的声响唤起,睁开双眼,盥洗、梳妆……换上舒适的衣服,出门买份美味的早餐,然后迎接一天忙碌的工作。无庸置疑地,我们都需要使用六根来面对生活。六根,就这样分分秒秒地被六尘环绕。不知不觉中,往往“需要”就变成“想要”,欲望自此延烧:衣要着好衣,食要食美食,用要用名牌,住要住洋房,要求事事顺己心意,以绝色、妙声、好香、佳味、柔触来满足自己。也有许多人,以自身的荣华富贵来刺激六根,满足欲望虚荣,毫无节度的结果,往往导致身败名裂、后患无穷。放纵六根,看似逍遥自在,其实背后却负了一身债,而身陷痛苦深渊,终不得自在。 我们作个比喻:六尘就像被猎人涂上胶的草地,贪玩的猴子只要一不小心,误触此地,最后下场即是四肢、头和尾巴都黏在上面,无法逃脱,不得自在。六根为六尘所迷,即是如此地不自在;唯有六根不染六尘,才能不再受束缚。 言行有节度 身心能作主 要如何达到自在呢?首先,要有节度。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”,凡事要合乎国家的法律、合乎良善的道德规范。就佛法而言,即是要守五戒。五戒即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以儒家而言即“五常”: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仁是爱人利物的胸怀,相应于不杀生;义是公正合宜的举止,如君子仗义施财,相应于不偷盗;礼是合理得体的行为,相应于不邪淫;信是诚实不欺的态度,即不妄语;智是慎思明辨的能力,通于不饮酒。谨守五戒,具足五常的涵养,人格健全,行事作为循规蹈矩、善知节度,则六根不为六尘所缚,自心能作主,自然可得自在! 除了节度,还要能少欲知足。战国时代有一隐士颜斶,齐宣王想请他当宰相,他却以“晚食以当肉,安步以当车,无罪以当贵”拒绝了。肚子饿时,觉得入口的食物都像山珍海味一般;无需豪华车马,安详徐步益加健康平安;心中没烦恼,不贪名利财色,没有瞋心、妄想,只有善念、平静,何尝不是一种尊贵的生活?知足常乐,在少欲中磨炼自心,养成定力。六尘境风一吹,六根自可如如不为所动,不被六尘所困,当得自在。 六根转六尘──巧将尘劳作佛事 要达到六根不染六尘,体达真正的自在,更应修习禅定。所谓“静中养成,动中磨炼”,六根不染六尘,关键就在这念具足定力与智慧的心。禅宗祖师云:“行亦禅,坐亦禅,语默动静体安然。”契入禅定,心能作主,即使经过一天的辛苦工作,身在尘劳中打转,一打坐,禅定现前,身、心得到真正的歇息,一天疲劳即可消尽。藉由禅定净心,启发智慧,兼具定慧的心能使自己于日常生活中随时保持清楚明白。清净心现前,不仅六根不染六尘,更可以六根来转六尘,善用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来接引众生。所谓“善开方便门,安住大乘心”,菩萨以善巧方便弘法度众,以无住心行一切善,又能不染六尘,不执着种种善法,达到身、口、意三业清净,实为体达自在之行。 节度合礼、少欲知足、修习禅定,三者能做到,则身放松而不放逸,心清明而无妄念,六根与六尘相对之时,自然身心调和,无所挂碍,自在安乐。诚如“觉林菩萨偈”所云:“心不住于身,身亦不住心,而能作佛事,自在未曾有!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