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 台 山 月 刊 97 期 |
|
本期主题:自在--无烦无忧无挂碍 |
觉的自在与迷的自在
文/中台男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 见涅法师 自在,就是无所挂碍。凡有生灭的,则有所系缚;唯有不生不灭的,才能称得上是真自在。而不生不灭指的就是人人本具的“觉性”。“迷”的自在 有些人以为自在的生活就是可以“随所欲为”,凡事只要“欢喜就好”,而无所忌惮地驰骋在五欲境界之中。随顺这些错误的见解,到头来自食恶果,反成“不自在”。这就是“迷”的自在。以下将“迷”的自在略分为三: (一)邪见的自在:例如,有些人误解佛经的道理,读到《六祖坛经》说:“心平何劳持戒”,就以为修行只要了解心法,不必执于戒律的行持,而生活上的一切都可以随性而为,于是纵欲、饮酒、做自己想做的事。殊不知事理是一如的,事上做不到、行为有所偏差,正反映出心中的瑕疵污秽,此即是因“邪见的自在”而导致“生生不自在”之因也。 (二)愚痴的自在:不了解因缘果报的道理,谓之愚痴。一般人多半只看到眼前的利益,汲汲营营固守着自己的欲望城堡,不知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是缘起幻化,因此“以幻逐幻”,终究是空欢喜一场,徒费辛劳,不仅求不到真正的自在,反而屡尝苦果。 (三)自利的自在:处于地球村的世界,没有人可独立生存于群体之外,因为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。可是,唯利是图的人却为了私利而忽略周遭环境与他人的存在,例如某些工厂为了商业利益而不顾生态环境的污染;此外,还有人为了营利而污染大众的精神生活,如贩卖色情文化、散播邪见……等等。经云:“因缘会遇时,果报还自受。”可悯的是这些人不知道自己种下了恶因,到头来环境恶化、社会良善风俗退化的乱象,将反扑回自己身上。原本的自在,竟成了众生的“大不自在”。 娑婆世界众生之苦,不外是由“迷的自在”所引起。自私自利是贪,不择手段是瞋,不明因果是痴,贪、瞋、痴是众生的三大毛病。知道病因,学习“觉的自在”,才能与圣者一样得大自在。 “觉”的自在 何谓觉的自在?可由身、口、意三业分述: (一)身的自在:不造杀业,身即健康无病;不造盗因,则生活无有匮乏;不造邪淫之事,则远离烦恼。身业清净,梵行清净,则身得自在。 (二)口的自在:古人说:“一言以兴邦,一言以丧邦。”口常说赞叹、正当的言语,自然能与大众结善缘。“兴邦”也代表自性的城邦兴盛丰裕,犹如尊贵的主人,具诸善缘,心想事成,于自家出入自在。“丧邦”,也表示迷失了自性城邦,丧失人缘,穷途末路,这是因为常造两舌、恶口、妄言、绮语所致。远离四种口过,口业清净,即是口的自在。 (三)意的自在:这念心时时清楚、明白,不打妄想、不昏沉,作得了主,就是意的自在。凡夫由于六根追逐六尘,妄想纷飞,觉性被尘劳覆盖而失去光辉。觉的自在,即是令本具心性时时现前,灵光独耀,迥脱尘俗,自在作主,不随境转,这才是真正作自己的主人。 观心反照 生活自在 儒家圣者孔子自云:“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孔子年至七十才认为达到自在的心境,但是这并非放纵享乐而成就,他还是“不逾矩”──不违礼制规范,这是儒家的自在。佛法则更深一层,“无住生心”,安住中道实相,修无修修,行无行行,身心坦然而无所挂碍,这是更圆满究竟的自在。 面对复杂的人事,如何做到觉的自在呢?“对上以敬,对下以慈,对人以和,对事以真”即是维系人事和谐的良方。藉由四箴行,在生活中反省自己:对上是否尊重而不生慢心?对下是否具同理心?对人是否和气?对事是否“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”?于生活中落实四箴行,以“觉察、觉照、觉悟”的功夫时时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,反省身口意三业,知错即改,必然可以成就“觉”的真自在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