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净法性身 光明映真如--大光明殿
本然清净无明实性即佛性法法头头尽是禅机
法尔如是幻化空身即法身尘尘刹刹无非实相
每一位来到大光明殿的参礼者,在震撼之余,只有感动。全殿的色系,宛若冰天雪地中满目的白。然而这片白,并不冷冽,也不苍凉,而是一种带着温度的宁谧,因为这片白来自法身佛的清净与光明。
大光明殿的特色
位于九楼的大光明殿,中央供奉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,全殿的白色无声地演绎着法身清净无染的特质。白色结晶化玻璃铺构的地面与墙壁洁净无瑕,处处反映着毗卢遮那佛的影像,法身“遍一切处”之义表露无遗。假使细心观察,还可在光滑如镜的墙面上清楚地发现自己的影像,当下提起了返照的自觉。六祖大师云:“汝若返照,密在汝边。”所谓的密,即是这念能观能照的觉心。无论契悟与否,修行的路上都需要不断地反省与检讨,改恶修善,从世间善、出世间善,达到最究竟的中道第一义善。
|
■七光明殿顶部的天花以光纤模拟星空,当中的北斗七星象征佛陀的教法指引着众生迈向正道。 |
古代印度的石窟,舍利塔或佛像都是位在中后方的位置,以方便绕佛。佛教传入中国以后,由于信众渐增,基于功能性的考量,佛像就移到殿内倚壁的位置。大光明殿的佛像,回归原始的位置,位于全殿中央,似乎也象征着法身乃是回归最原始的清净本心。原始,只是本来的面目。无言无说,不容思议。《楞严经》云:“狂心自歇,歇即菩提。”只要歇下攀缘不息的妄想,“回心转意”,便能就路归家,亲见本来面目!
释迦牟尼佛于夜睹明星而契悟本性时,说道:“奇哉!奇哉!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。”如来智慧德相即是人人本具的佛性,也就是法身、觉性。众生都有能知能觉之心,但无始以来认贼作父,始终被外在的境界及自我的意识所牵引,作不得主。由不作主而造作种种恶业,致头出头没,轮回不已。殿顶的天花,是以光纤模拟的星空,中有北斗七星。北斗七星是北方天空中最佳的指标星座,具有指引方向的功能,象征佛陀的教法是众生生命中最好的参照座标,指引一切有情出离生死的大海。
念念自性见 法身处处现
|
■殿中供奉的毗卢遮那佛手结毗卢印。 |
手结毗卢印的毗卢遮那佛通体洁白。佛像在开雕之初,建筑师及佛像雕刻专家努力思索“似有非有,似空非空”该如何表现?形而上的意境与形而下的物质界该如何取得交集?如何表达法身无形无相的意境?经过几番的讨论和实验,终于体会导师
上惟下觉大和尚所说:“无相之相,也是着相。”果真如此!“性色真空,性空真色”,法身无相无不相,执着有无都是一种住着,空有实则不碍。妙有乃缘起性空,真空当中又能生妙有。《金刚经》云:“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?不也,世尊。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,何以故?如来说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诸相具足。”二边见解,就此销融。
导师四两拨千斤的几句话,让大众豁然开朗。既然如此,那就选择最简单而直截的颜色吧!白色的佛像整体没有多余的装饰,仅用线雕方式表现至为简洁的衣纹。
|
■佛顶发髻焰柱上有佛像,象征“光中化佛无数亿”。 |
佛像顶上的发髻为“无见顶相”,是佛的八十种相好之一。“无见顶相”源自佛在因地修行时,于无量世顶礼一切圣贤、师长、父母,尊重、赞叹、恭敬供养而来的。螺旋状的焰柱上有佛像,是“光中化佛无数亿”的表法。
佛像的大理石莲花台座于设计之时亦赋予种种寓意。台座从上而下的第一层没有图样,代表“空性”;第二层是“莲花”,代表的是这一念心;第三层刻有五十二尊佛像,代表菩萨五十二位阶;第四层则是八叶莲花,上有过去七佛的线刻像。这样的表现说明的是过去七佛历劫修证,经五十二位阶而后成佛,然而,分断无明、分证法身的过程中,始终还是不离开当下这念心。底座的八叶莲花上除了过去七佛之外,背面第八叶,则是博山炉的线刻图。
|
■佛像底座有过去七佛的线刻图,上层为莲花和五十二尊佛像,代表过去七佛历五十二位阶成佛,始终不离当下这念心。 |
博山炉为中国香炉的始祖,乃西汉时期东南亚及西域一带的香料输入中国之后,皇宫贵族用来薰香的器具。博山炉炉身大多刻画层层交叠的山峦及奇珍异兽,炉盖通常铸以传说中海上仙境“博山”的山峦及云雾形状。炉盖经过特别的设计留有气孔,燃香时,烟气从镂空的孔中散出,缭绕在山峦状的炉盖四周,犹如山岚,之后再袅袅上升。古时,修道成仙、长生不老是人们普遍的愿望,博山炉底部人顶着炉的造形,就是代表以炉的香烟作为与天交接的媒介。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,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兴盛,博山炉就逐渐转变为佛教的供养物了。
|
■底座背面是线刻的博山炉,为中国香炉的始祖。 |
|
■供于殿内的脱胎旋纹方口瓶,色泽素雅细致。 |
宝瓶是佛教的八吉祥供养物之一(注1)。大光明殿内供有一对高三百一十公分、直径一百四十公分、重九十六公斤的脱胎旋纹方口瓶。它的原形是传统的天球瓶(注2),经过设计创作为现代造型。器形口方腹圆,由圆形扭成方形,形成上升螺旋状。胎体为传统漆脱胎,表面以漆画艺术处理,根据纹理小样,调配色脑,以不同工具、手法,做多层次的深浅“潜纹”,再施以银箔、金箔,覆盖透明与有色的大漆,切磨推光至色彩细致亮丽,是一项珍贵的供养。
实相台奇景──心、佛、众生三无差别
由于殿堂挑高,为方便瞻仰佛像,在十一楼设有观佛平台。位于观佛平台外面的实相台,可远眺埔里盆地。自实相台进入观佛平台前的玻璃门上,巧妙地呈现了一个奇景──由于光线的反射,实相台的阶梯全景映照在玻璃门上,殿内的毗卢遮那佛正好位在阶梯的影像当中,而观看者的身影也进入了这幅画面,三个意象交织成一个巧合而又圆满的景象,具体而微地引申出各种意涵:
其一,实相台与法身佛交叠,显示法身即是实相、实相即是法身的意义。第二,阶梯代表渐修法门,而毗卢遮那佛则是清净法身,阶梯与法身佛的影像交糅,代表一渐一顿互融无碍。第三,渐修圆满,一样是达到法身、实相的境界,同步揭示顿渐不二之理。第四,观看者的影像正好映照在佛像的毗卢印上方,恰好与佛的心脏位置同高,可见心、佛、众生三无差别。从一个巧合的实相台奇景延伸出的种种意涵,在在揭示着佛法大意。然而,假使没有一面洁净的玻璃,内外的所有实景都无法显像。我们的这一念心仿佛就是这面玻璃,一念心净,则法身佛、众生相合而为一,心、佛、众生一时呈现!
宗教艺术文化的省思
据报载,德国东部有“易北河上的佛伦斯”之称的德勒斯登,市中心的地标圣母大教堂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毁于战火,二○○五年十月三十日终于重现世人面前。圣母大教堂是西方建筑史上的名迹,高九十五公尺,始建于一七二六年,建成于一七四三年,是一座巴洛克风格式的建筑,以巨大的大型砂岩所制成的圆顶闻名。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圣母大教堂,在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毁于战火,只剩下一座十三米高的残墟。一九九四年德国统一后,发起募款重建活动,世界各地广泛响应。历经十一年,耗资一亿八千万欧元(约新台币七十三亿),凭藉着照片与昔日留下的设计图,在两百多名专业建筑人员和工匠的努力下,终于让圣母大教堂在毁坏六十年后恢复原貌。二○○五年十月三十日,圣母大教堂的钟声再次响起,来自世界各地约十万人次参与落成典礼,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。
相较之下,五年前,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不顾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,炸毁了与敦煌石窟、印度阿占塔石窟同列为世界最珍贵的三大佛教艺术遗产──巴米扬峡谷洞窟的巴米扬大佛。塔利班政权垮台了,阿富汗政府目前虽然积极计划以雷射光束于原址重建一虚拟佛像,但巴米扬大佛石像却已化为灰烬。塔利班的野蛮行止与世界各国为保存宗教艺术文化所做的努力,是一种极端的反差。希望藉由这种对比能为世人带来省思,化解宗教仇恨与政治对立,并唤醒世人对保存宗教艺术文化“见贤思齐,见不贤而内自省”的清净自觉。
大光明殿两侧 导师所题的楹联:“本然清净无明实性即佛性法法头头尽是禅机,法尔如是幻化空身即法身尘尘刹刹无非实相。”无情说法有情听,环境的感染力可以造就心念与法界。大光明殿的每一个角落,深富穿透力的佛法表征及气氛,让每一位来访者的心境当下清凉,乃至有所契悟。经言:“心净则佛土净。”当下这一念心净,当下契入法身,当下的法界就是净土。如是无价的宝藏,不能用世俗的眼光、物质的角度予以衡量。中台建筑所展现的佛法学术化、教育化、艺术化、科学化、生活化等精神,以及为提升与保存传统宗教文化所做的一切努力,相信必能用时间证明其价值与意义,在历史上留下深而且远的足迹。
(注1)八吉祥供养物为:法轮、宝盖、法幢、法螺、宝瓶、盘长、双鱼、莲花。
(注2)器腹硕大状如圆球,故名天球瓶。天球瓶始烧于明永乐、宣德时期。 清朝康熙时代仿古之风盛行,雍正、乾隆时期较为流行,多署本朝年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