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 台 山 月 刊 92 期 |
|
本期主题:知苦了苦--体现生命的真义 |
“离苦得乐”为世人所愿求,如何安渡滔滔苦海?须先认清世间的真相。“苦谛”,是佛陀洞彻世间万象如实昭示的真理。以智慧心觉知苦因,以积极正面的态度转化悲观负面的感受,在淬砺身心的过程中超脱顺逆诸境,知苦了苦,自能安住清净乐土。 |
知苦了苦--上惟下觉大和尚开示
人生有很多苦,一般人称这个世间是一个苦海。“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”,现在虽然身在苦海当中,但是也可以离开,怎么离开?回头!“头”是指念头,就是我们最初起心动念的那一念心,这一念心迷惑、颠倒、造了恶业,人生就是黑暗的,将来就堕入苦海当中;如果把迷惑的念头转过来,马上就能离开苦海。 不造苦因 不受苦果 苦是从起心动念而来,无论是起善念或起恶念,将来都会招感业果。我们这一生的苦,源自于过去种的因,集合善业、恶业,今生就要受善报、恶报,想离开生老病死苦的果报,就必须从因上去努力。在迷的众生不了解现在所受的苦果是从因而来,认为吃喝嫖赌是乐,不知道造作恶业会招感苦果,这就是反苦为乐。所以要先认识什么是苦,如果不认识苦,而反苦为乐,又怎能脱离苦境? 佛法中“四圣谛──苦、集、灭、道”为大小乘所共修,谛是一种真理,任谁也无法变动。如果真理可以变动,就不是绝对的真理,例如科学家可以发展出一种道理,但是从过去到现在,科学的定律、原则经过一段时间仍会被修改、变更,所以它不是真理。真正的真理,即使经过千年、万年,始终不会变动。四圣谛之首为苦谛,以苦来说,过去是苦,现在还是苦,未来也是苦,不会因时空的变迁、社会的进化、科技的提升,人生就没有了老病死苦。 三苦──苦苦、坏苦、行苦 从层次上而言,苦可分为三种:苦苦、坏苦、行苦。什么是苦苦?就是苦上又加苦。例如一个没有钱的人,生活本来就很苦,吃不好也住不好,找到了工作后,若是老板不好,还要受老板的气,这就是苦上加苦。乐有坏苦,再快乐的情境,也会有坏灭的一天,如:买了一部名车,觉得很神气、很满足,某日开车的时候忽然撞了一个洞,车子坏掉了,就会很苦恼;又如亲友之间感情再好,一旦无常到来,也难免于生离死别的悲苦。如果我们的身心都不在苦当中,也没有乐的感受,内心就会觉得无聊、无所事事,表面上好像是没有苦了,其实细微的念头还在活动,这就是“行苦”,也就是不苦不乐受,就像晚上作梦,梦境是由白天微细的念头造作而来,这也是一种行苦。 八苦焦煎 当即远离 人生的苦归纳起来有八种: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爱别离苦、怨憎会苦、求不得苦、五阴炽盛苦。这八种苦,每个人都会经历,上至总统,下至贩夫走卒,谁也没有办法逃避! 生苦:为什么婴儿一出胎就哇哇大哭?因为婴儿在母胎中是一个世界,出生之后所接触的环境完全不一样,受到空气压力、冷热的刺激,就觉得很苦。尤其婴儿的皮肤很嫩,被大人的手一接触就痛得不得了,所以一出来他就会叫、会哭,出生必然要受生苦。 老苦:每个人都会老,老的时候,体力衰弱,晚上睡觉容易失眠,可以活动的空间也愈来愈少。想拜佛、想去做善事,走路都走不动了,想看经、听法,眼力、耳力也不堪负荷,甚至想要打坐都很困难。我们想想看是不是如此?什么人都免不了老苦。 病苦:疾病缠身之苦,谁也替代不得,即便医学发达,有时也难药到病除,因为病从业障所生。想要病好,就要从这念心上去努力,达到没有贪心、瞋心、痴心,契入禅定、明悟自性,所有的病皆可消除。如果达不到这个境界,就需靠药物来治疗,但是药物也只能治标,不能治本。所以不只要医病,更要治心。 死苦:从过去到现在,没有一个人不死。临终的时候,身体败坏,地水火风四大分散,或见山崩地裂,或见遍地洪水、大火,最后一口气不来,就丧生失命了。这一生所造的善业、恶业,在临终时都会现出来。假使一生做了很多善业,临终时看到的就是好的境界;造了很多恶业,恐怖的境界就会现前。其实这些境界也是自己的幻觉,如梦境一般,在梦中有苦有乐,梦醒以后才知道是个梦,没有苦也没有乐。人生如梦,作梦的人若没有醒,生老病死都是真的。一旦梦醒了,我们这念心在哪里?就在定慧等持这一真法界上,心始终是了了分明、如如不动,超越了时间、空间,哪里还有生老病死?没有达到这个境界,必然要受生老病死之苦。 爱别离苦:有爱就有别离,不论父子、兄弟、夫妻、朋友之爱,爱太深,烦恼就会现前。古人说:“月有阴晴圆缺,人有悲欢离合。”世事无常,再亲的子女、再恩爱的夫妻,终究会分离。儒家讲以文相交,修行人则是以道相交。以道相交就是以慈悲心、平等心去对待一切众生,若能做到冤亲平等,就没有爱别离苦了。 怨憎会苦:不想见到的人偏偏遇见了,不愿意在一起的人却不得不一起做事,这就是怨憎会。一旦结了恶缘,以后见面就很难共事。所谓“未成佛道,先结人缘”,在佛法来讲,可以修四摄法,以“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”待人处世,运用这些道理,与人结善缘,因缘和合,道业、事业才得以顺利成就。 求不得苦:所谓“天高不算高,人心比天高”,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,有了十万,就想要百万,有了百万,还想要千万。求衣食住行、求名利财色,这些都是求,求不到就觉得苦,甚至想要占有,最后去偷、去抢,就造了恶业。如何转化这个烦恼?“知足常乐”,有求皆苦,无求乃乐,什么事情都要知足,要往好的方面看,不往坏的方面看。在这个世界上,什么事都有正面、负面,从正面去看,这念心就能得清凉、就能得解脱;从反面去看,什么都看不顺眼,这念心就会生烦恼无明。 五阴炽盛苦:一个人的组合,有生理、有心理。在生理上,就是地水火风四大;在心理上,就是受想行识。地水火风属于色法,受想行识属于心法,色受想行识合起来就是五蕴,又称为五阴。五阴炽盛苦是指生理、心理在转变中所产生的烦恼。例如:发育阶段的年轻人,由于身心都在变动,所以觉得烦躁、苦闷;此外,打坐过程中所经历的八触现象,也是五阴炽盛苦,这五阴境界只要不理它,就可以通过。《心经》讲“照见五蕴皆空”,能观能照的这念心,回光返照,契入了空性,五蕴空了,就再也不炽盛了。 苦谛是一种真理,没有人逃避得了。如果不知道修行、不知道转化烦恼,就要受这八苦的焦煎。明白了这个道理,就要知苦了苦,经常检讨反省,时时觉照自心,才能真正离苦得乐。 |
身心本不相代
这次不同以往,疼痛特别猛烈,在床上辗转反侧,再也难以入眠。想摇醒母亲,眼前却浮出母亲恨不得代子疼痛却无能为力的眼神,才伸出的手,又缓缓缩了回来,宁愿默不作声,忍受疼痛的啃蚀,也不愿让她忧心如焚地焦虑。这是第一次,耳边没有断断续续的观音圣号,一人独自面对病苦。色身虽然痛苦,当下却终于体会:原来自己身体的病痛,即使是自始至终在一旁的母亲情愿以身相代,却也莫可奈何!原来再孝顺的子女,也无法阻止父母日渐老迈的变化!原来身心本不相代! 当病苦来袭,有时身体如千斤般沉重,举步维艰;有时则涕泪纵横,不能作主。由于心念为自身四大所缠缚,对周遭的一切渐渐力不从心,一会儿自怨自艾,一会儿烦躁不耐,此时的心苦更甚于病苦。心苦为什么更甚病苦?只因不明白:人从来就不能于外在的因缘中找着真正安住身心的落脚处。人从出生到死亡,一直是孤孤单单的。虽然世间常有父慈子孝、鹣鲽情深、莫逆之交的美谈,但是再仔细观察,却没有一份关系是可以替代自己在历经老、病、死时身心所受的冲击。苦,即使是刹那间的心念变易,也是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这条路,人人都在走,却都只能自己走。无论是来、是去,始终如是。 想要解开老病死的系缚,就必须从中认清身心本不相代的真相──明白近如至亲,个人生死仍得个人自了。也唯有找到一条真正解脱系缚的道路,才能将有恩于己的父母、亲眷带离生老病死的轮转,真正远离一切苦。 |
以苦为师
千人千般苦 苦苦不相同 所谓“家家有本难念的经”,“千人千般苦,苦苦不相同”,世间之苦本是无量无边,故而人们对解脱也各有不同的定义。例如:问忙碌的家庭主妇何事令她感到解脱?她可能会回答小孩都出门上学的时候;问一位求子心切的妇女,她的回答可能是拥有自己亲生的小孩并且同享天伦。再问天天加班的上班族,他的回答可能是下班时刻;问一名总经理,他的回答可能是本月绩效达预估之时。问一名住院病患,他的回答可能是病愈可以出院;问失眠的老人,他的回答可能是夜晚终于入睡。再问一名艺术家,他的回答可能是创造出一幅旷世钜作之后。若问一名国家元首,可能得到的回答是人民安居乐业、邻国友好邦交等等。 顺治皇帝曾叹:“朕为大地山河主,忧国忧民自转烦。”每个人皆为自心之主人,调停、料理各自之事。所谓“解脱”,或可定义为当目标达成之时。若回首过往数十寒暑岁月,将会发现吾人一个目标接一个目标地追求,竟永无停歇之日。想想这一切是否就是人生的意义?或者如罗状元醒世诗所言:“急急忙忙苦追求,寒寒暖暖度春秋,朝朝暮暮营家计,昧昧昏昏白了头,是是非非何时了,烦烦恼恼几时休……”在这之中,宝贵的人生日渐消磨,终至了无踪迹! 当下息心 顿然了苦 禅宗祖师有言:“境界无好丑,好丑起于心,心若不强名,妄情从何起。”人人心中都有所愿求、有所爱憎,当环境不如自己所期待,轻则失意、沮丧,重则悲观、消沈。如何解脱?《大乘起信论》云:“当知世间一切境界,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。”欲得解脱,须先明白心与境之真伪,歇下妄心。心安住于实相,分分秒秒“人在哪里,心在哪里”,不追忆过去、不妄想未来,时时刻刻清楚明白,即能了达解脱之道。世间万法本性空寂,以众生妄想故而生起,表面上仿佛存在,却都是昙花一现,富贵功名如此,财势权力如此,年轻貌美、气色充沛,无一不是如此。当前过不去的事情,乃因心中有所求,此谓“求不得苦”,一旦事过境迁,一切好坏的境界又在哪里?莫若当下息心,心安住于正理,如法思惟因果之理:现在果乃过去因,因缘未具,夫何可求? 懂得心性之理,不被外境的无常幻化所迷惑,不再妄加追求,心即能安详自在。懂得因果之理,积极在因地上努力,而非于果报上希冀苦求,则处顺逆之境皆能安忍不动。知因识果,契悟心性与实相之理,则知人生之应对进退为何,不会迷惑颠倒乃至造作恶业,在修正过往错误的思惟模式及无有实益的行为反应中,必能逐渐开启智慧,化除无明烦恼。如此,人生旅程即变得清明而有意义,因为心能作主,恒常处于解脱境界。 一个有智慧的人,懂得以苦为师,能够从挫折中发现自己的不足,进而提升自我,开创人生新天地。具备积极的态度与智慧,即能正确地面对一切善恶因缘。既能如此,又何惧人生旅程中的困厄苦境? |
苦的根源与超越 根绝苦,止恶下功夫 为什么人们都希望追求快乐?快乐的时刻让人留下无限美好的回忆,快乐的光阴令人不忍舍离,愉悦的日子使人顺心如意。但是,换个角度看,这也表示人们无不希冀“逃避”、“远离”那从小就挥之不去的、与快乐常相左右的另一面──不快乐。不快乐,就是苦! 与亲友相聚,总有该说离别的时候,节庆再如何欢乐,最后也会曲终人散。在佛法而言,这称之为“爱别离苦”、“求不得苦”。无法顺从己意、无法如人所愿,所以产生苦的逼迫。但是这些还不是最苦的,人生的苦还有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怨憎会苦、五阴炽盛苦。 苦,所谓“苦瓜连根苦”,苦已是具体的果报,然而其根源为何?因为根部种下了苦瓜的种子,所以一定长出苦瓜的果实。在四圣谛“苦、集、灭、道”之中,佛陀将苦列为首,足见其在修行上的重要。一切众生轮转三界六趣的果报真实不虚,所以苦谛实苦。因为吾人过去种了三界六趣的因,自然感得三界六趣的苦果。 既知道苦的原因,进一步就可以了苦,如同知道贼人所在,只要直捣贼窟,自然可以剿除净空。“知苦断集”是修行的次第,只要识得根由,连根拔起,自不用感未来苦果。然而,苦有千百种,就如人有难以数计的心念一般,在未成道前,欲漏尽一切烦恼种子,终非易事。在这一段时与苦相随、时与乐左右的修行路上,修正面对苦的态度十分重要,这更是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的功课。 承担苦,生善大功德 “知苦断集”是预防,亦即止恶的功夫,面对苦的正确态度,则是生善的功德。如何从苦中生“善”的功德呢?《孟子》有言:“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”这种为承担天下大任而坚毅不拔,与苦相随,将苦视为磨炼心性、砥砺志气的磨刀石,正是成就未来广施善道于天下的重要过程。如古人所谓:“要做佛门龙象,先做众生马牛。”是同样的道理。这是从苦中生出“世间善”的功德。 《瑜伽师地论》卷四十四云:“又诸菩萨由前所说百一十苦,于诸有情修悲心,则为修习一切菩萨所有悲心,能速证悲意乐净。”“菩萨如是以所修悲薰修心故,于内外事无有少分而不能舍,无戒律仪而不能学,无他怨害而不能忍,无有精进而不能起,无有静虑而不能证,无有妙慧而不能入。”这就是正确地面对苦而产生的“出世间善”。 所以大乘菩萨不仅知苦、知苦的因,也知道了苦的方法,进一步更能广修六度,愿代众生受一切苦。因为有广大愿心,是故受苦而无苦受,“为欲饶益诸有情故,于生死中堪能忍受一切大苦”,《瑜伽师地论》所述是真正大菩萨的精神,诚所谓“不为自己求安乐,但愿众生得离苦”的忘我精神。 行世间的善法,可使人免于恶业苦报,然而却不能彻底究源,无法永远解脱生死的苦境。唯有以大悲心,行出世间善,发菩提心,方能超越千千万万苦,令众生证入涅槃,真正离苦得乐! |
大悲纳受每一个因缘
《诗经》中“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”虽是一种浪漫的期待,然而,人的一生要风平浪静地和眷属一同走过,确实不易。在无常的法界中,面对外在生灭的因缘与内在迁流不停的心念,不禁慨叹,人与人之间最终的结局竟然不是生离,就是死别。孩子长大了,终究有他们的天地;父母老病缠身,孝顺的儿女亦不能代受;年年攀高的离婚率,亦不停地挑战人间情缘的坚固性。赫然发现人间所有的爱,都将面临别离,确实让人生很灰色。但是,也因真实地面对无常的变化,才真正懂得珍惜纳受每个当下得之不易的因缘。 俗云:“十年修得同船渡。”要共同生活几十年,得结怎样深的因缘!当知结缘的目的在帮助彼此成长与提升,并将恶缘转换成善缘,善缘提升成法缘。若可将自己缩到无限小,就能学习放下自我,不将对方勉强雕塑成自己心中模样,并能接受每一个迁改的因缘。或将自己放到无限大,包容一切,如《梵网经》云:“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。”在累劫的轮回中,所有众生皆是等待我们救拔的亲眷。因此,一切努力开始有了深刻的意义。如《地藏经》中婆罗门女因思母至地狱,见无量受苦众生,发愿救拔一切,而成地藏王菩萨,就是将爱别离转大慈悲的具体实现。 什么样的爱永不别离?什么样的爱究竟无苦?放下我执枷锁的智慧与慈悲即是。只有如菩萨般真诚的祝福,无私的奉献,才是真正超越爱别离苦的良方,才能走出阴霾,迈向崭新的大道。 |
是谁在苦
世间人所受之苦,归纳而言不出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求不得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五阴炽盛等苦。今若反问受苦者一句:“是哪一个在受苦?”恐怕这“受苦者”顿时要哑口无言了!又也许这受苦者会有千万个不服气,甚至大声答言:“受苦的当然是‘我’啊!‘我’好委屈、好痛苦啊!怎么会问这么无聊的问题?”那么,让我们先看看《四十二章经》中佛陀所示导:“当念身中四大,各自有名,都无我者,我既都无,其如幻尔。”有些人听之,即觉此理真切,有些人则懵懂模糊,难以信受奉行。 一般大众都认为:“我”在受“苦”。从中分析可知:“我”是主,“苦”为客。譬如饭店之主人(我)常住不变,但来往之旅客(苦)却是进进出出,而在旧去新来之间,无旅客留宿之时,乃暂且名之为“乐”住。由此可以判知,饭店主人(我)若要不苦,就得要关门谢客,如此就无旅客(苦)来投宿。若永无客人停留,即可常住于“乐”也。听闻这个道理,或有人不禁惶恐地问道:“关门大吉,岂不就只有‘死’才能做得到吗?”其实并非如此,这里所指的不是一般世俗所谓肉体的死亡,而是指“妄心”死得彻底,关门大吉,永不开张,得大自在、大解脱。 若有于佛法深切参究者,知“无常、苦、无我”之理,经常反覆思惟,重虑缘真,一朝参透“苦的是哪一个”,通达“我既都无,其如幻尔”,此妄想心即刻关门大吉,自然可体会佛所说之“无我”──还见本来面目。但能如是行去,必知佛所言说实不虚诳! |
航渡爱海的双桨
洞视无常 智灯破暗 古云:“乐莫乐兮新相知,悲莫悲兮生别离。”综观人世,有相逢之乐,定有分离之苦;有新生之喜,则必有如刀割般的死别之苦。古往今来,生离与死别一直都是人间的断魂索、催命丹。看似单纯的世事更迭,怎会有这么大的杀伤力?一切有情为其驱策不停,作不得主?说穿了,只因心执于境而欲有所得,得之则喜,失之则悲。究其根本,唯“情迷”而已──迷失在变化无常的现象内,迷失于忽喜忽悲的情绪里,更迷失在真假难辨的南柯梦中。万古的痴暗,唯智慧心灯能破,唯有洞视无常的本质,彻见因缘起灭的假合,体悟不生灭的真生命,方能走出悲伤、熄灭苦源;进而兴起大慈悲的愿心,视一切有情如己,济渡彼等离爱河、出苦轮。 以“悲”、“智”为双桨,冲开爱欲的关卡,世尊如是导引着芸芸众生,以善巧的智慧,令迷执错乱的心从悲伤和绝望当中解脱。翅舍瞿昙弥,一个失去爱儿濒临崩溃的母亲,虽然嫁入富户,却因出身贫贱而饱受歧视,故而错将独子当作幸运的护身符,当爱子病亡,可怜的她因恐惧烦忧而心神狂乱,抱着亡儿四处乞药,尝尽嘲讽鄙夷,终于在祇树给孤独园中听到了梦寐以求的回答:“我可以救回你的儿子,只要你能向一户从未死过人的家中拿回少许的芥菜籽!”这个保证震惊了在场的每一个人。翅舍瞿昙弥再次走回乞药的路程,然而这次,她获得了一帖心药──原来“死者,比活着的还要多。”因悟无常真理,恢复心智的她终于能将爱子尸体安葬,并且回到了佛陀的身旁,出家证果。 直心念道 苦自远离 波吒左啰,舍卫城富商所钟爱的女儿,为了私情叛离父母,和仆役出走。多年后,偕同夫婿回家探视双亲的路上,一场季节性的暴风雨几乎毁了她的全部:丈夫为了寻找柴火被毒蛇咬死,渡河时襁褓中的幼儿被鹰抓走,留在岸边的长子也被大水冲走,一连串的打击令她哀痛逾恒。当她接近舍卫城时见到火葬的青烟袅袅升起,路人告诉她,她的父母及兄弟在昨晚的暴风雨中被倒塌的房舍压死,那股青烟使得波吒左啰彻底疯狂。同样来到了祇园精舍,世尊知道她的因缘即将成熟,便对她说:“恢复正念,波吒左啰!无始以来,你为了失去亲人的爱别离苦,所出目泪多过四大海水。”当佛陀为她开示诸行无常及诸受是苦的道理后,坐在地上的不再是个嚎啕不止的疯女,而是已入圣流的行者。出家后的波吒左啰勤习戒律,谛观法理,深明死魔之爪无人能躲,直心念道,精进不懈。就在一晚就寝前,熄灭油灯的瞬间漏尽结使,永远熄灭贪、瞋、痴之火,人称比丘尼中“持律第一”者。 “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。”诸佛乃实语者、不妄语者,契悟道法的深浅,取决于对佛性的信心,以及根绝情根爱种的决心。放纵六根,贪着五欲,迷恋六尘,将使人心发狂;若能正心,回心光照欲尘,待得“情死”,智慧和慈悲的双桨便能带领我们截断生死众流,令爱河干枯、波浪永息。否则,滔滔两岸潮,“没顶”的危机是催逼在旁、一刻不停的。既知无常的可畏可怖,停滞不前的脚步究竟还在期待些什么?快快抡起双桨,莫要犹豫,奋力地向前划去吧! |
愿心改变苦因缘
但在母亲疾病缠身多年,生命如风中残烛般脆弱;接着父亲遽然往生,因无法随侍在侧而自责不孝,遗憾至极;又同修为免疫系统方面的恶疾所苦,身体消瘦疼痛,自己虽感同身受却束手无策,此时方知生命如此无常。不禁要问,自己从不求大富大贵、不与人争,只想平凡安然地过一生,如此小小的心愿却无法满足。 本以为要背负着亲人的苦痛过一生,有幸接触精舍,学习佛法,蒙受法师谆谆教诲,明了因缘果报及四圣谛的道理后,方得以释怀。富贵平安不必欣喜,贫贱多难也不要怨天尤人,一切都是自己造作,唯有从因地上努力,未来才能脱离苦难,甚至不再轮回生死。明白道理后,我和同修以法师的教导为圭臬,一步一脚印,除了参加禅修班修习佛法外,也参与各项活动与大众结缘,更发愿尽在家弟子的本分,谨守戒律、护持三宝,祈愿大众都能修行学佛,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离苦得乐。 几年来,我俩夫妻的愿心转化了逆境因缘,同修得遇良医,病情不再恶化,身体状况也大有改善。原本身体疼痛无法做家事,如今却能操持粗重的大寮斋务,愿力不可思议,佛法更不可思议。母亲虽身体不好,但因得到较妥善的照顾,精神大有改善,使我更能尽心尽力来护持道场。 娑婆世界苦乐参半,大众因受到苦境的逼迫,才有学习佛法的动机和动力。佛法不只是一门宗教哲学理论,而是世尊实修实证、圆满正觉后告诉世人如何修行的真实经验。“信为道源功德母”,既明白佛法的道理,更要对佛法有信心,落实佛法、运用佛法,以佛法利益众生,帮助更多人超越苦境,迎向光明的人生。 |
感恩逢苦遇真理
尚未接触佛法之前的我,对整个事件充满了仇恨、不甘等种种恶念,觉得人世间一定得要这么苦地过日子吗?而平日自己也默默地尽力助人,上天为何要这样折磨我?因缘际会,我来到普顿精舍,接触佛法,参加禅修班,了解因缘果报、体会无常之理,明白了四谛法中的苦谛。 于课堂上曾听师兄分享一则公案:有位妇女,她的小孩一出生,心脏就不断地开刀动手术,用尽家中钱财,烦恼忧愁不堪。后来,这个妇女请示一位高僧,得知此乃过去的因缘所致,所以此生感得孩子身体多病之报,今生赚来的钱全都用在这个孩子的治疗上。妇女依照高僧的开导,知道要欢喜做、甘愿受,认真念佛,精进共修,用功回向,以化解彼此的冤业。孩子八岁的某一天,突然对母亲说阿弥陀佛将在某日来接他走,妇女一看日期,正好是一场法会的圆满日,于是祈求诸佛菩萨晚一日再接小孩走,让她可以圆满这场法会。后来果真如她所愿,小孩在法会圆满的隔日才撒手人寰。 学佛以来,了解因缘果报的道理之后,我的心情平静许多,不再怨天尤人,也更加积极地面对人生,“欢喜做,甘愿受”,努力储存福德资粮。感恩今生遭逢苦境,进而体会佛法的真理,期许自己今后更发心、更精进用功,护法护教以报佛恩。感恩导师 上惟下觉大和尚成立精舍、开设禅修班,让迷途的众生得以找回迷失已久的本心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