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0
 
本期主题:培福--福慧出坡菩萨行








丛林道场中,大众合力劳动作务称为“出坡”。
藉由出坡,一则培福,一则增益道业。
禅宗祖师说:“搬柴运水无非是禅。”
只要肯发心培植福田、耕耘心田,
任何劳务都是体悟禅心的契机,
每每欢喜行持的当下都能增长福慧。

 

修善培福--觉大和尚开示


  人如果没有福报,生活上就会经常遭遇困难与挫折;相反的,有福报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顺利。佛法常讲“福慧庄严”,福报来自于善法的薰修。中国有句俗话:“大树底下好遮荫”,树比喻福报,有福报的人才能够庇荫大众。以家庭来说,如果一家之主没有福报,家人就要为日用所需而苦恼。公司也是一样,公司的负责人如果没有福德,员工就很难有好的发展。一般人都希望“福、禄、寿”三星高照。福是福德、福报,禄是官位、薪俸,寿是寿命绵长。福、禄、寿都具足,这一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能有成就;否则,就是起伏坎坷。

节约惜福 修善开源

  福报是由惜福、修福而来。拥有好的经济、环境、智慧,这都是福报。人的一生可以享用多少福报都有定数,就看自己前世努力了多少。譬如,今生只能得到一千万的财产,这一千万用完就没有了。就算拥有几百亿的财产,也是前世修的福报,这一生如果不努力,也只有坐吃山空,几百亿还是有用完的一天。既然了解这个道理,我们就应该“节流”,并且积极地“开源”。开源就是修福,也就是修善法,广修善法的人就像是擅于投资生产的人,在良性的循环下,财源不但不会断绝,还可以存到行库里翻本,乃至于布施给大众,生生世世受用无穷。

  日常生活中要懂得惜福,节约就是惜福,要珍惜自己的福报,不要浪费。除了惜福,还要修福,修福就是开源,能开源又能节流,福报就会愈来愈大。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比过去充裕,但不见得人人都知道惜福。一般人容易喜新厌旧,家里的东西已经够用了,还一再花钱去买新的东西,甚至把一些还能用的东西送到垃圾场去,这不但是浪费资源,也耗损了自己的福报。

  佛典中有一则故事:释迦牟尼佛的一位弟子接受了居士供养的新衣服,世尊问这位弟子:“有了这件新衣服,原来的旧衣服要怎么处理?”弟子回答:“世尊!我会等旧衣服穿坏了,才换穿新衣服。”佛再问:“旧衣服如果坏了,你要怎么处理?”弟子说:“世尊!我会把它剪成一块一块、拿来当抹布用。”佛又问:“如果这些抹布已经破损不堪,要怎么处理?”弟子说:“世尊!这些抹布虽然不能再用,但是还可以埋在树下做肥料啊!”藉由这个故事,我们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知福、惜福。能惜福、培福,福报就愈来愈增长,福报大的人,不仅自己人生顺遂光明,还可以布施福德资粮,造福社会、国家,让大众都分享这份福德与光明。

福慧双修 广结善缘

  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行菩萨道,修福、修慧,福慧圆满,所以称之为福足、慧足,福慧两足尊。佛法告诉我们要“福慧双修”,福慧圆满才能成就如来佛的果德。所以除了修善法、广积福德以外,还要修智慧。跟随大善知识听经闻法,依循正确的知见修行,时时回光返照,这是修智慧。“回光返照”就是检讨、反省、改正过失,使这念心像明镜一样,没有一点尘垢。修行,一是动、一是静。所谓:“静则一念不生,动则万善圆彰。”在静中,一念不生,不想过去、不想现在、不想未来,当下这念心了了分明,就像止水、明镜一样;在动中,广修一切善法而不执着。

  凡事有因才有果,善因要靠自己去努力开创,有好的因,将来一定能成就好的果报。除了因,还需要缘的配合,缘是外在的种种条件。心存慈悲、平等、恭敬,孝顺父母,尊敬师长,以慈悲心关怀一切众生,这都是结善缘。发心修善,广结善缘,善因、善缘具足了,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很顺利、很圆满。明白这些道理并且身体力行,一定能成就种种善法功德。

      
  
  
  
出坡作务 正好参求


文/见眼法师

  一位青年僧侣请教赵州禅师:“弟子刚入佛门,恳请禅师慈悲教导,引领契悟禅道。”

  赵州禅师问:“吃过饭了没有?”

  青年僧侣回答:“用过了!”

  “既然吃过饭,那去洗碗吧!”赵州禅师说。

  过了一会儿,青年僧回来说:“碗已洗净了。”

  赵州禅师又道:“去扫一扫地吧!”

  青年僧侣忍不住了,问道:“难道参禅学道,除了洗碗、扫地以外,就没有别的了吗?”

  赵州禅师回答:“除了洗碗、扫地以外,还有什么叫做禅法?”

从动静闲忙中觉照自心

  世人工作,是为了维持基本的衣食温饱,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愿望。出世间的行者则视出坡作务为成道的福慧资粮,乃至从中识自本心,见性成佛。创立中国丛林农禅制度的百丈怀海禅师曾说:“我心如田园,诸种靡不纳,青黄与白黑,随其所种生。菩提譬嘉禾,种之即有秋,持戒为疆理,忍辱勿忘助,布施以粪溉,精进以耘耔,智慧为雨露,及时资润泽。治心如治田,荒废芽乃焦,若不违斯喻,是名知田园。”出坡,就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,是历代祖师大德示导后世学人,将修行落实于生活中,藉以体现心性体、相、用三大的一门重要功课。

  在中台道场,出坡作务是四众弟子不可或缺的功课之一。不论法师或居士,都要学习从各式各样的出坡作务当中体会“行亦禅,坐亦禅,语默动静体安然”。在动、静之间,正好考验学人的修行:理上契悟多少,事上就能做到多少。举例来说,在佛教学院,平日静态的修持如研习经教、静坐、早晚课诵等等;而出坡时,小至二小时的行堂坡务,大至法会中担任各种执事……皆属动态的实习,在弘法利生的当下,举凡应对进退、待人接物,无时无刻都在考验个人的定力与智慧:事理能不能圆融?我执是不是还很重?我慢心是否已现前而不自知?常住的观念能否落实?中台四箴行实践多少?对于空、假、中三谛的道理,是不是能真正融合在生活中?

“道”在日用之间

  古来祖师大德,多由日常作务中体悟人人本具的佛性,如雪峰禅师在德山座下担任饭头、道匡禅师在招庆座下当桶头、绍远禅师在石门座下做田头、晓聪禅师在云居座下任灯头、义怀禅师在翠峰座下当水头、香岩禅师刈草、云岩禅师补鞋、临济禅师栽松、仰山禅师牧牛、洞山禅师锄茶园、玄沙禅师砍柴、赵州禅师扫地、印光大师担任行堂执事……个个都在实践百丈怀海禅师“搬柴运水总是禅机,执爨负舂无非妙用”之道。

  洒扫、耕作、炊煮等种种看似琐碎粗鄙的坡事,对于懂得在心上用功的人来说,无一不是开悟的契机、成道的资粮。黄檗希运禅师说:“愚人除事不除心,智者除心不除事。”又说:“凡人多谓境碍心,谓事碍理,常欲逃境以安心,屏事以存理。不知乃是心碍境,理碍事。但令心空,境自空;但令理寂,事自寂。勿倒用心也!” 导师也勉励:“大家在一起磨,磨到眼耳鼻舌身意都没有了,就成道了。”出坡作务当中,各种境界现前,无一不在提醒学人:“还有这个在!”透过念念觉照,断恶修善,断惑证真,方可了达“道”之所在。但自将手背翻成手掌,烦恼即是菩提。


  
  
  
培植福德 成佛资粮


文/见歆法师

 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梦想:有人梦想环游世界,有人希望儿孙满堂,有人期许自己事业有成……然而,想要完成这些梦想,必须要有“资粮”,这些资粮也就是所谓的“福报”。

  什么是福报?简而言之,就是“福德果报”,由于过去生修种种的善因,所以今生乃至于未来世,感得种种良善的果报。福报就好比银行里的存款,想想看:如果我们身上没有什么积蓄,别说是好的物质生活,恐怕连基本的日用所需都有困难。同样的,如果自己的福报不够,那么做任何事都缺少善缘相助:正需要他人帮忙的时候,却找不到人来协助自己;正需要钱周转时,却没有足够的钱可以运用……于是往往事倍功半,一事无成。

  由此可知,福报是帮助我们成就理想的助缘。就像海上航行的船只,油料充沛、粮食不虞匮乏,再加上涨潮,就可以安全又快速地到达目的地。因此,佛陀劝勉大众:“若诸有情修福因,所获福果又极胜。”一切有情众生如果能在因地上广修福德,所获得的福报必定是殊胜不可思议。所以,想要拥有自己梦想的美丽人生,就必须要好好地储蓄“福德”之财。

修行者的成佛资粮

  不但世间人需要福报来开创人生,对于力求解脱、得大自在的修行者而言,更需要广积福德资粮。由于多生累劫以来,我们随顺着贪、瞋、痴等种种习气,造作了种种恶业,也因此感得种种苦果、恶报,使得光明自性无法开显。于是我们总是无明覆心──听法不懂、观教不通,甚至退失菩提心。这种种障碍,需要不断精进用功才得以突破,而“福报”便是助于突破障碍的功德法财。

  记得初学佛时,即便只是到精舍礼佛,都会遭遇诸多障碍,最常见的莫过于色身的极度不适,更遑论听经、闻法。但在法师的慈悲鼓励下,藉由在精舍中发心出坡作务,也许只是打扫、只是擦拭佛像、整理经书……但一点点地累积,终于“滴水穿石”!突然发现,“到精舍”这件事变得容易多了,僵硬的双腿能够盘坐了,法师所开示的教理也慢慢听懂了,最不可思议的是,可以圆满参与一场法会,而不再被色身所障碍了!

  如今出家修行,培福、修福更是必修学分。在 导师的指引下,“福德、教理、禅定”三环一体的理念成了中台僧众共同努力的依循。在所有的出坡作务以及与大众的相处中,处处都是修福报的因缘。透过种种事上的磨炼,藉以返照自心──观照自己平日的薰修是否如实地脚跟点地,观照自己在菩萨行中还有哪些学分需要充实。看起来,我们像是付出了体力、心力、时间,但在这当中,真正是累积了成佛的资粮,不但与大众结了善缘、修了福报,同时更修了智慧,这样的“投资报酬率”绝非世间任何一种事业可以比拟!

广修供养 成就无上功德

  过去,有双眼失明的比丘高声请求“谁要来修福报?为我穿针、缝衣”时,只见世尊毫不犹豫地回答道:“我要修福报!”世尊不但协助这位比丘穿针、缝衣,乃至于为病比丘擦拭身体、清理排泄物。当弟子们惊讶不安地问:“世尊!您已具足无量的福德了,为什么还要修福报?”时,佛陀回答:“有谁嫌福报多的呢?”

  想想,福慧圆满的佛陀仍然力修福报,更何况身为凡夫众生的我们!所谓“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未来果,今生作者是”,检视自己今生所拥有的一切,若眼前事事顺利,仍要广修福德,为自己福上加福;若事事不顺心,更要勤修福报,以改变自己的未来。

  了解福德的殊胜和意义,就应把握每一个当下的因缘,与大众结善缘。一点一滴的发心,终究将汇聚成不可思议的福德海。藉由这福德海的殊胜力量,能令众生在世间法中得利、顺心,更能帮助我们远离苦报,突破生死坚牢,抵达寂静的涅?彼岸。


  
  
  
检视修福的心念


文/见涅法师

  出坡、修福报是修行重要的一环,也是初学佛开始的重要一步。懂得修福报,即是人生觉悟的开始。觉悟到人生是苦,希望“离苦得乐”,故而修福报;觉悟到过去造了种种恶业,此生福报已快用罄,故赶紧修福报;觉悟到在娑婆世界有诸多不如意事,希望得生净土,故而修福报;或者感受到了禅悦法喜,希望获得禅定的清净而来修福报……每个人修福报的动机不同,但都由于不同觉悟的程度,而了解修福报的重要性。

广行善法 福德增长

  但是,福报从哪里产生呢?有幅对联写道:“积善人家庆有余,向阳门第先迎春。”西方谚云:“施比受更有福。”我们也常说: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”足见福报是从修善法而来。布施是善法中最为人熟悉的修福法门,在一般人的观念中,修福报的意义即是布施。布施是仁爱、慈悲的表现,也是解脱苦恼的第一步。一个微笑、一句安慰、一声随喜赞叹,乃至于奉献自己的体力、时间为大众服务,都是布施,皆具无量的功德。

  除此之外,“持戒”也是增长福报的法门,因为持戒的基本精神是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,戒法即是善法,持守善法自然获福无量。经云:“五戒为人,十善生天。”能将五戒持守得清净,可以得人身,可见持受戒法也是修福报的要件之一。广义而言,三界中一切善法皆是福德之基,而佛说八万四千法,无一不是为令众生离苦得乐,进而圆成福德与智慧。换言之,菩萨的六度万行皆是我们修福报的法门。

无所愿求 真实发心

  修福报的过程中,最重要的是观照自己修福的心念和动机。〈劝发菩提心文〉中明白指出,发心有“邪、正、真、伪、大、小、偏、圆”八种情形,以下就此八项作为修福中检视、反省的依据。

一、邪:修行时,不明究自心,只知向外攀缘、在俗务中打转,或求利养、或好名闻、或贪现世欲乐、或希望未来果报,如此发心,即是邪曲。

二、正:不求名闻利养,又不贪物欲享乐及未来果报,只为成就无上菩提智慧。如此才是纯正、确实的发心。

三、真:念念上求佛道,心心下化众生。闻知佛道长远而不生退怯心;明白众生难度而不生厌倦。这才是真发心。

四、伪:虽然行了善法,却又造作恶业。外表清高,内心污浊。有罪业不忏悔,有过失不革除,心未能真正清净无染。如此发心即是虚伪。

五、大:度尽了所有的众生,我的誓愿才圆满;真正圆满成就佛智,我的誓愿才算完成。如此发心就是发大心。

六、小:观三界如牢狱,视生死如冤家,只求自我解脱而不愿度化他人,如此心态即名为小。

七、偏:若于心外见有众生愿度,见有佛道愿成,执着功德,不能泯除分别的情识与知见。如此发心,名之为偏。

八、圆:若知自性是众生,故愿度脱;自性是佛道,故愿成就。了知心外无有一法可得,而以虚空之心,发虚空之愿,行虚空之行,证虚空之果,亦无虚空之相可得。如是发心,名之为圆。

  当我们心中的这一亩田没有“偏、邪、伪、小”,又能以“正、真、大、圆”的心念广修福德,浇灌出来的菩提果就会真正又大又圆满,而将来收成的自然是又圆又正的功德果报。深入了解这些道理,把握每一个培福的机会,修自利利他菩萨行,必能福慧具足广无边!


  

  
  
耕耘心地真福田


文/编辑部

  从前和一位居士出坡,搬四个木制大书架,得两趟才能搬好。盛暑艳阳,只见他不急不徐地将垫被铺在卡车后斗上,然后一起将柜子搬上车。放好后,他便仔细地检查柜子的四个角是否会相互碰撞,然后使用特殊又专业的绳结将柜子固定。令人感到意外的是,身形壮硕,看似莽汉的他,双手竟是那样灵活!

  聊起学佛的经历,他说对于佛法懂得并不多。但是,让他最受用的就是“中台四箴行”,并且用“对事以真”来为刚才的行动下了注脚。他说:“像刚才这样搬柜子,法师只要看一下,其余的就可以放心交给我,而不用从头到尾看守着。这样不就节省了法师的时间,让法师可以去用功吗?”这话真令人感动!这不正是护持三宝、爱护常住的具体实践吗?

  细细思之,出坡作务岂只是修修福报而已?忙碌的过程中,无处不需要处事稳当的智慧、与人和合共事的智慧及不起烦恼的智慧。以是故,福慧本同源,此心能做,当下即是双修双得。福慧资粮,由是乃能累积。禅定是无上的福德,福德亦为甚深之禅定。若非无量的福报,又怎堪受用无上清净法悦?若非极致的专注,又何能无私忘我地奉献于大众?

  六祖大师说:“迷人修福不修道,只言修福便是道。”福慧一如人之双足、车之双轮,缺一不行。显然,若无正确的知见,做再多的事情,也只像是赚了很多的钱却不懂得管理财富,让福报再增福报。能修福者,是真正有福之人;善培福者,方为真正惜福之人。因为心地即福田,若不培福,任心地荒芜,废泉不溉,是弃家珍如敝屣,岂不可惜!知福、惜福,当识自心源;修福、培福,则泉涌不绝。

  默默耕耘之间,莫不是读无字之书,而能读无字之书,方可参最上禅机。在心田中掘地垦土,自是辛苦,但收获的果实,亦必是丰美的。发心培福的同时即是修慧,且在日用中实践,慢慢地将心磨细,用额间滴落的汗水,凿穿心中的顽石吧!


  
  
  
永不休止的志业

 
文/普眼精舍禅修班学员 林博正(传博)

  “出坡了!”菩萨的狮子吼,像在水面上投入一块石子,法界起了一场震动,涟漪一波一波地向外扩散,一颗颗迷惘的心在晨曦曙光中逐渐苏醒。

  砖块与泥土融合、汗水与欢笑交织,四面八方而来的力量不断涌入凝聚。水泥预拌场没日没夜地隆隆作响,挖土机不停地把泥土一铲一铲向外送出,再向地底深处挖深些,这是中台禅寺千万年的地基啊!悬臂式起重机手臂吊举起一根根宝杵钢骨,一层楼高一层楼地向天空伸展,重重插入莲花台地,这是广度有情的金刚般若大愿!

  中台禅寺落成了,法师和居士仍继续不断地出坡。一场又一场的法会,一梯又一梯的禅七,只为开启大众难得可贵的善根,令皆得获法雨润泽,于因地中广植福田,发菩提心。

  哗啦啦的洗涤声中,一篮一篮功德园的新鲜蔬菜送进大寮,精心烹调出一盘盘天厨妙供;一组组负责环保的义工菩萨,拿着扫帚、抹布、刷子,在园林间、廊下、架房、寮房,仔仔细细清理得一尘不染;一队队交通组菩萨,不畏日晒雨淋,挺立在通衢要道中,挥舞号志、指挥交通……。

  一梯梯小星辰欢欣雀跃来报到,一支支戒定真香袅绕在禅七的选佛场中,一场场诸佛菩萨与护法云集的大法会,度脱了无数众生的热恼愁绪,一位位发愿“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”的法师舍弃世间荣华,跟随 大和尚行菩萨道,荷担如来家业。

  是“谁”在出坡?

  回头一看,竟然不见半个人影;向前一看,也不见巍峨庄严的寺庙。

  如是,“我”与“寺庙”,相对的境界销融入绝对的真心。

  身心与世界全是自性中幻现的泡影。返家的游子,平静而安稳。

  创造缘起、运用缘起、不住缘起……

  中台人仍在出坡,这是永不休止的志业。

  直待众生尘垢尽,我方清冷混常流。


  
  
  
修行的功课

 
文/普云精舍禅修班学员 林秀英(传方)

  无论世间事业或出世间道业要能圆满成就,皆需具足福报。所以要把握各种因缘勤修善法,广集福德资粮。

  “出坡”是我初初修行的一门功课。那年刚到精舍,正好中台禅寺落成在即,真是千载难逢的大福田。当时出坡修福报的因缘很多,自己亦是发心勇猛,所有的坡务都发心参与,不但不觉得疲累,更是法喜充满。而那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,就是希望中台圆满落成。这当中发现以前常感冒的我,身体似乎变得强健起来。只要肯把握因缘发心,功德必能成就。

  记得第一次出坡,我被分配到环保组扫架房。一般人对架房的印象多半是污秽不净,没想到自己竟能放下这些执着、分别,一心恭敬地跟着法师打扫。在这次的出坡中,不但令人感动,也大开眼界,带领坡务的这位法师虽然比自己年轻很多,然而行事明快有序,十足的大丈夫相,真是日后修行的学习典范!那天我们虽然没什么交谈,从法师的语默动静中却获益良多。

  这几年来,深感自己业障深重,遇到的障碍很多,因此不间断地藉由事上与理上的薰习、忏悔,希望能在出世修行的菩提道上一切无碍。去年过年期间,天祥宝塔禅寺启建八天的梁皇宝忏法会,在这八天当中,自己除了发愿拜完十卷《梁皇宝忏》,也把握空档配合心灯组出坡。在这之前,有天发现走路时左脚踝非常疼痛,左腿也变得不灵活,经检查得知脚跟长了一点小骨刺,当时心里起了大烦恼,因为不能礼佛、不能盘腿,心里急着要去天祥发心,治疗却不见效果。就在法会即将开始的前四天,发现左脚已慢慢变松,想必是自己要去发心的念头很强,诸多的障碍才能排除。深刻体认:只有以愿力落实修行,才能抵过业力!

  感恩 老和尚创造各种缘起,让我们得以藉此成就善法功德。愿自己发长远心、精进心,生生世世跟随大善知识修行,发菩提心永不退转。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