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等的真义
上惟下觉大和尚开示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境,不论畜生道、修罗道、天道,乃至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如来,各个心境都不相同。然而,到达最高的境界──如来,就是一样了。所以《金刚经》讲:“是法平等无有高下。”“是法”指心法,如如不动、了了常知的这念心是平等没有差别的,契悟了这一念心,无论男、女、僧、俗,一切贤圣都是平等无差。在佛法中,这个心境称为“一真法界”、“实相”、“无上菩提”,净土宗称之为“常寂光净土”。
《圆觉经》云:“一切如来,本起因地,皆依圆照清净觉相,永断无明,方成佛道。”成就如来、成就佛道,不是从果上求来的,而是在因当中努力所成就。大众听法的这念心就是因,人人都有佛性,这个就是“平等法界”。真正悟到这念心,才能入平等法界;没有悟到这念心,所见、所感受的就是众生的法界。
佛性本具 平等不二
不论男女老幼、士农工商、出家、在家,一切?飞蠕动都有这一念心,佛性平等不二,这是理上的平等。如来觉性圆满,时时刻刻都在大圆镜中,具足一切功德、智慧、神通、妙用,这一念心无始无终、不去不来、不生不灭,法身常住,这是如来佛之体。众生本具的佛性“在圣不增,在凡不减”,圆证法身,自心本性并不增加一丝一毫;即使现在才开始从因地上契悟、返照、用功,我们本具的真如法性也未曾减少一丝一毫,真正是“平等不二”。人人都可以契悟本性,这是平等;每一位都能够达到中道实相的境界,这也是平等。
在民主国家当中,倡导“法律之前人人平等”,每一国民都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。有些人误解了平等、误解了民主,以为平等就是每个人都应得到相同的待遇,如果只是从外在、形式上讲求平等,那就不是真正的平等。孩子和父母、学生和老师,大家都一样是人,为什么孩子必须称自己的父亲为爸爸、称自己的母亲为妈妈,而且要尽孝、要恭敬,学生应该尊师重道,应遵从老师的指导?这是不是就不平等了?若不从立足点努力,谈民主和平等就只是一种口号,终究无法达到真正平等的境界。现代人说“人人都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”,这是一种平等的观念,虽然大家都有主人翁的资格,还是必须靠自己去努力,否则,怎么可能成为国家的主人翁?
佛法讲“平等”,是指“佛性平等”。“佛性平等”不是平头式的平等,而是立足点的平等。人人皆可成佛,这是真正的平等。“成佛”不是一个口号,必须靠自己努力实践,假使未朝正确的方向去做,而是起贪瞋痴、造杀盗淫,造了恶业,佛性就变成了众生性。虽然是众生性,仍有佛性的存在,只要觉性现前,知道惭愧、忏悔,“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”,这个平等是绝对的。
四姓出家 同称释氏
三千多年前,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代,印度社会分为四种阶级。其中最高的阶级是“婆罗门”,专司祭祀,只要父亲是婆罗门,孩子一出生就是婆罗门种姓。第二种“刹帝利”,是贵族阶层,国王、武士都属于这个阶级,王位、官位也是父子相传的世袭制度。第三种“吠舍”,是从商的平民百姓,如果父亲是做生意的,儿子以后也会继承父业。第四种“首陀罗”,是最下层的奴隶阶级。这四个种姓是不能通婚的,每一种姓各有规范,因此是极不平等的,尤其对首陀罗更是不平等。释迦牟尼佛为太子出身,以宗教倡导平等,广开佛法大门,让任何阶级的人都可以出家,所谓:“四河入海,无复异名;四姓出家,同称释氏。”许多下层阶级的佛弟子在出家之后,也证得罗汉果,甚至连王公贵族都来顶礼、供养。当时有上层阶级的人起来反抗,认为佛陀破坏了他们的种族制度。尽管如此,释迦牟尼佛仍坚持正念,继续弘扬人生的真理,最后得到了大众的肯定、认同。
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
佛法所说的平等,是最高境界──中道实相。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,只要我们肯努力,一定能够得解脱,一定可以超凡入圣。有因必能感果,如希望达到菩萨的境界,就要修“六波罗蜜”,修六波罗蜜是“因”,只要一发心、发愿,就进入了菩萨法界。每个人都能做菩萨,这是平等的;但是若不去修菩萨行,菩萨果位也没有自己的份,所以不能说是不平等。六波罗蜜人人都可以修,一开始发愿,现在就入菩萨位,是“凡夫菩萨”;凡夫菩萨继续再用功,就能成为“贤位菩萨”;贤位菩萨继续再用功,可以成为“登地菩萨”;登地菩萨再继续用功,能成为“等觉菩萨”;等觉菩萨再用功,进一步达到“妙觉”,就成道了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成菩萨、成佛,人人都有份,这是不是平等?所以佛法确实是人生的真理,告诉我们努力的方向,一切不从外得。
灵明觉知 含生等一
过去,宋朝有位叫崔公群的相国,在湖南巡视的期间,到寺院去拜见如会禅师。到了大殿里面,刚好看到一只麻雀停在佛像头顶上痾屎,然后就拍拍翅膀飞走了。崔相国一看,心想:“奇怪!麻雀怎么会把屎拉到佛头上?既然一切众生都有佛性,为什么雀子不认识佛祖?这哪里找什么佛性?”“可是佛经里明明记载得很清楚: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啊!”他在那里想了半天,还是想不通。于是,就问禅师:“师父,佛经讲一切众生都有佛性,我刚才看到麻雀把屎拉到佛祖头上,这麻雀怎么这么糊涂,它到底有没有佛性呢?”禅师说:“麻雀当然有佛性啊!它知道佛祖如如不动、很慈悲的,所以才敢把屎拉到佛祖头上,为什么它不到老鹰头上去拉呢?因为老鹰一看到麻雀就会要它的命,你想想看,这个麻雀有没有佛性?它知道哪里好、哪里不好。它知道佛祖头上是最安全的,所以才会找个最安全的地方去拉屎,这个觉性就是它的佛性。”听禅师这么一讲,他就悟了。
唐朝宰相裴度,是一位发心学佛的大居士。裴度有个儿子叫法海,考取进士后被父亲送到沩山老人那里去出家。法海出家后,沩山老人派他去挑水供养大众。过去的丛林,水源地是在半山上,挑水可说是件苦事情。法海每天从山下到山上,来回很多趟,挑水挑到肩酸、肩痛,甚至磨破了皮。有一天,挑完了水,他就发牢骚:“和尚吃水秀才挑,纵然吃了也难消。”因为法海先前是个秀才,现在来道场做粗重的工作,心中不免委屈。沩山老人听到了之后,说:“老僧打一坐,能消万担粮。”打坐时坚住正念、随顺觉性,“万担粮”才能消。
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。我们修行就是要做到不打妄想,要能破除执着,我执、法执破除了,妄想没有了,“道”是现成的、是本具的。《楞严经》说:“反闻闻自性,性成无上道。”佛性是本具的,“坚住正念,随顺觉性”就是如来住世,要想达到这个境界,就必须从因当中去努力。
佛法讲“佛性平等”,是很有意义的,带给我们无穷尽的希望、无穷尽的光明,为什么呢?佛性是本具,并不是求来的。彻底了解这个道理,在事上薰修、磨炼,使觉性时时现前,没有丝毫的迷惑,心自然能够安定下来。明白平等的真义,知道“人人都能成佛”,朝这个方向去努力,待人处世将会更圆融无碍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