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家作主的心--受持五戒
繁忙緊張的都會生活中,身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,可能常有這樣的經驗:「又睡過頭!」房裡已擺了兩個鬧鐘,上班或上課還是遲到……「又吃得太飽!」其實不怎麼餓,為了兩三樣喜歡的菜,只得整晚撐著肚子等它消化……「又聊得太久!」方便的手機或網路聊天室,讓人天南地北地聊著,直到離線才驚覺耽誤了不少正事,到了月底看見帳單更是悔不當初。
明辨塵境中的主人
一般人往往是知道「應該」做什麼卻沒做到,明白應當怎麼做卻不那樣做,甚至始終分不清「需要」與「想要」的差別。或許多數人覺得那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,然而這層出不窮的小差池,所呈現的其實是紛擾煩躁的生活,以及不協調的身心。於是伴隨著當代文明的進步與物資的豐饒,躁鬱症與自殺人數比例也節節高昇。從佛法的角度來探討身心失調的原因,我們可以說:人的身體容易對外境產生反應,各種感官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執著於美好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等感受。既有所謂的「美好」,相對地必有「醜惡」存在,相對的事物總是生滅無常:今年流行的,明年會退流行,今天還新奇的,明天便過時了,乃至於網路世界的變化更在轉瞬彈指之間。當我們的心思隨順身體感受,而忙著對外在事物加以分別、取捨時,我們原本靈明妙覺的這念心便失去自主能力,成為身體的奴役。老子說:「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聾,五味令人口爽,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。」心意識與身口言行的失調,往往是我們這念心作不了主的結果。
持淨戒 開善法之門
心若能作主,不僅身心能夠調和,更是進一步開創成功事業與圓滿人生的資糧。古往今來不論是東方、西洋,或是任何領域有所成就的人,往往都能恰如其分地控制自己的身口言行,如孔子說:「克己復禮為仁……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。」再如富蘭克林說明其自幼起畢生奉行的守則,包括「節制飲食」、「儉樸」、「誠摯」、「正直」等項目;又如印度聖雄甘地,終其一生堅持素食、非暴力,甚至力行禁欲,他為印度爭取到了國家獨立自主權與人民的自由。所以能作主的這念心,不但可以管理我們的身口意,更能讓這有限的色身饒益無數的有情眾生。要這念心當家作主是可以練習的,受持五戒可說是令這念心作主的「特訓方案」之一。五戒──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這是佛陀傳授在家弟子的根本戒法。
就內容言,五戒與儒家五常「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」有其相似之處,然而五戒延伸的範圍更廣,戒行也更細微。以不殺生戒為例,包括的對象是一切有情眾生,鳥獸蟲蟻、天龍鬼神及三塗惡道的眾生,既有究竟目標又有次第步驟可循。依持守程度之粗細分為上中下三品,「不殺人畜」屬下品不殺生戒,若非但不殺還積極止殺護生,便是持上品戒了。持守下品五戒可以端正人格,種人道之因,未來自能感得人身的果報,而其中又因戒行微細的不同,所得報身也就有好壞、貧富貴賤等差別;至於持守中、上品五戒,能於起心動念處觀心返照者,則是生天或超凡入聖之因。發心持守五戒,這念心在得受五戒的當下也就開始作主了。
理想的生活──由作主開始
持戒,能於日常生活中訓練我們這念心的作主能力。再以不殺生戒為例,過去可能對蚊蠅蟲蟻、老鼠蟑螂這類眾生既厭惡又畏懼;學佛受戒後,起初可能強忍心中厭畏的情緒,知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殺害牠們只是橫結惡緣;然而這些眾生無所不在,為了堅持戒行,逐漸懂得思考這些眾生存在的原因,於是開始保持環境的整潔,無形中創造了清淨的環境。而持戒過程中對佛法的深入思惟則能增長智慧,正如《佛遺教經》所說:「若人能持淨戒,是則能有善法。」每堅持一次戒行,便能增進一分定力與智慧,同時也增強了這念心的作主能力,戒行因此能由粗入細,這是互為因果、相輔相成的,所以受持五戒是啟動提升人格的正向循環機制。
累劫以來的無明習氣,非一朝半夕可以革除殆盡,持戒過程或許會經歷許多障礙,但過程中的痛苦都是為了除去偏差的部分。當面對習氣能不煩惱、不氣餒時,身心便能調和,也能於世間開展出理想的生活與自在的人生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