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家作主的心--受持五戒
繁忙紧张的都会生活中,身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,可能常有这样的经验:“又睡过头!”房里已摆了两个闹钟,上班或上课还是迟到……“又吃得太饱!”其实不怎么饿,为了两三样喜欢的菜,只得整晚撑着肚子等它消化……“又聊得太久!”方便的手机或网路聊天室,让人天南地北地聊着,直到离线才惊觉耽误了不少正事,到了月底看见帐单更是悔不当初。
明辨尘境中的主人
一般人往往是知道“应该”做什么却没做到,明白应当怎么做却不那样做,甚至始终分不清“需要”与“想要”的差别。或许多数人觉得那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,然而这层出不穷的小差池,所呈现的其实是纷扰烦躁的生活,以及不协调的身心。于是伴随着当代文明的进步与物资的丰饶,躁郁症与自杀人数比例也节节高升。从佛法的角度来探讨身心失调的原因,我们可以说:人的身体容易对外境产生反应,各种感官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执着于美好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等感受。既有所谓的“美好”,相对地必有“丑恶”存在,相对的事物总是生灭无常:今年流行的,明年会退流行,今天还新奇的,明天便过时了,乃至于网路世界的变化更在转瞬弹指之间。当我们的心思随顺身体感受,而忙着对外在事物加以分别、取舍时,我们原本灵明妙觉的这念心便失去自主能力,成为身体的奴役。老子说: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,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。”心意识与身口言行的失调,往往是我们这念心作不了主的结果。
持净戒 开善法之门
心若能作主,不仅身心能够调和,更是进一步开创成功事业与圆满人生的资粮。古往今来不论是东方、西洋,或是任何领域有所成就的人,往往都能恰如其分地控制自己的身口言行,如孔子说:“克己复礼为仁……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”再如富兰克林说明其自幼起毕生奉行的守则,包括“节制饮食”、“俭朴”、“诚挚”、“正直”等项目;又如印度圣雄甘地,终其一生坚持素食、非暴力,甚至力行禁欲,他为印度争取到了国家独立自主权与人民的自由。所以能作主的这念心,不但可以管理我们的身口意,更能让这有限的色身饶益无数的有情众生。要这念心当家作主是可以练习的,受持五戒可说是令这念心作主的“特训方案”之一。五戒──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这是佛陀传授在家弟子的根本戒法。
就内容言,五戒与儒家五常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有其相似之处,然而五戒延伸的范围更广,戒行也更细微。以不杀生戒为例,包括的对象是一切有情众生,鸟兽虫蚁、天龙鬼神及三涂恶道的众生,既有究竟目标又有次第步骤可循。依持守程度之粗细分为上中下三品,“不杀人畜”属下品不杀生戒,若非但不杀还积极止杀护生,便是持上品戒了。持守下品五戒可以端正人格,种人道之因,未来自能感得人身的果报,而其中又因戒行微细的不同,所得报身也就有好坏、贫富贵贱等差别;至于持守中、上品五戒,能于起心动念处观心返照者,则是生天或超凡入圣之因。发心持守五戒,这念心在得受五戒的当下也就开始作主了。
理想的生活──由作主开始
持戒,能于日常生活中训练我们这念心的作主能力。再以不杀生戒为例,过去可能对蚊蝇虫蚁、老鼠蟑螂这类众生既厌恶又畏惧;学佛受戒后,起初可能强忍心中厌畏的情绪,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杀害它们只是横结恶缘;然而这些众生无所不在,为了坚持戒行,逐渐懂得思考这些众生存在的原因,于是开始保持环境的整洁,无形中创造了清净的环境。而持戒过程中对佛法的深入思惟则能增长智慧,正如《佛遗教经》所说:“若人能持净戒,是则能有善法。”每坚持一次戒行,便能增进一分定力与智慧,同时也增强了这念心的作主能力,戒行因此能由粗入细,这是互为因果、相辅相成的,所以受持五戒是启动提升人格的正向循环机制。
累劫以来的无明习气,非一朝半夕可以革除殆尽,持戒过程或许会经历许多障碍,但过程中的痛苦都是为了除去偏差的部分。当面对习气能不烦恼、不气馁时,身心便能调和,也能于世间开展出理想的生活与自在的人生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