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法大海 唯信能入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據法師
何謂信?《成唯識論》云:「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,對治不信,樂善為業。然信差別略有三種。一信實有:謂於諸法實事理中深信忍故。二信有德:謂於三寶真淨德中深信樂故。三信有能:謂於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。由斯對治彼不信心,愛樂證修世出世善。」信為道源功德母,「信」是增進道業的一股動力,能長養一切善根。
斷疑生信 惑障俱除
過去有居士到仰山慧寂禪師的道場參訪,於山門前向禪師問道:「山門有三,入寺院應從何門而入?」禪師答:「由『信』門入。」一切行門,無不以「信」為入道要門,淨土宗以「信、願、行」為往生淨土的三資糧,由「信」起步,長養一切諸善法,終至通達究竟的彼岸。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佛法大海,信為能入,智為能度。」信、解、行、證,為修學佛法的四個階段,從信受佛法開始,進而了解佛法,力行佛法,更進一步便能證悟佛陀所說的真理。
《大乘起信論》略說信心有四種:「一者信根本,所謂樂念真如法故。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,常念親近供養恭敬,發起善根,願求一切智故。三者信法有大利益,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。四者信僧能正修行,自利利他,常樂親近諸菩薩眾,求學如實行故。」簡單來講,信,就是信三世因果、信佛性本具、信人人皆能成佛。
或有人懷疑:「我信佛很虔誠啊!為什麼佛不保佑我?」須知,信有邪信、迷信、初信、正信、深信的差別,所謂「虔誠」,是否真能達到深信不疑的境地?真正的深信,就如同〈金剛經讚偈〉所云:「斷疑生信,絕相超宗,頓忘人法解真空。」能超越人、我,必定能突破障礙,獲福無量。所以,問題在於自己,怎能說佛祖不保佑?
信受佛法 開顯智慧
過去,印度王舍城外有一佛寺,寺中有出家比丘百餘人。寺院附近有一奉持五戒的居士,聰穎精進且深信唯有通達佛理、悟佛知見才能成就道業。她每日供養一位比丘,並至誠恭請法師開示佛法,求問經義。一日,輪到一位摩訶盧比丘前去應供,這位剛出家的年長比丘,對佛法僅是一知半解,又聽說這位居士深諳佛理,因此甚為憂惱,但又不好拒絕,只好懷著畏懼的心情,緩緩前行,逾約定時間才到達居士的府上。居士見老比丘安詳徐步,心想:「這位比丘行步極具威儀,必定是有道聖者,他的開示一定也會是寶貴的妙法,等一下要專注聆聽,把握求法的好機會。」虔誠供養後,居士便頂禮求法,不敢仰視,此時於座上的摩訶盧深感慚愧,不知如何開示,不禁低聲自嘆:「人愚無知,實在苦惱!」居士聞之,視為無上至寶,老比丘則趁其專注思惟之際,快速趕回佛寺。
居士反覆思慮這段話的奧妙之處:「愚無所知就是十二因緣法的根本,由此苦本循環不已,生死流轉,故言甚苦……」她當下頓斷見惑,證了須陀洹果。歡喜之餘,即入庫藏櫃取出寶衣欲謝師恩,但四處見不到老比丘,心想老比丘一定以神通飛回去了,於是就攜帶寶衣前往寺院拜謝老比丘。老比丘憂心悄悄地回到寺院後,聽說施主追隨而來,更覺不安,就關上門不敢出來。摩訶盧的師父是位證道的阿羅漢,知道居士的來意,也知道摩訶盧悟道的因緣已成熟,遂喚他出來應供並給予開示,此時,摩訶盧內心的煩惱當下頓除,證得須陀洹果。公案中的居士,只因一句平淡無奇的話即證初果,這是因為信根堅定,對三寶具足信心所致。
穩固信根 行道不退
不僅出世法講信心,欲成就世間一切善法,也要具足信心,哲學家托爾斯泰說:「決心便是力量,信心引來成功。」國父孫中山先生說:「吾心信其可行,則移山填海之難,終有成功之日;吾心信其不可行,則反掌折枝之易,亦無收效之期。」孫中山先生歷經十次起義失敗而不氣餒,最後革命成功,建立中華民國,所憑恃的是什麼呢?唯是堅定不移的信心。
道業能否成就,端看自己對正法有幾分信心,《金剛經》云:「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誑語者、不異語者。」吾人但能信受佛言,深信本具心性與佛無異,以堅定的信念奉行佛法,依循正道,捨妄歸真,由此去解、去行,焉有不證之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