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法大海 唯信能入
文/中台男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见据法师
何谓信?《成唯识论》云:“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,对治不信,乐善为业。然信差别略有三种。一信实有: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。二信有德: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。三信有能:谓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。由斯对治彼不信心,爱乐证修世出世善。”信为道源功德母,“信”是增进道业的一股动力,能长养一切善根。
断疑生信 惑障俱除
过去有居士到仰山慧寂禅师的道场参访,于山门前向禅师问道:“山门有三,入寺院应从何门而入?”禅师答:“由‘信’门入。”一切行门,无不以“信”为入道要门,净土宗以“信、愿、行”为往生净土的三资粮,由“信”起步,长养一切诸善法,终至通达究竟的彼岸。《大智度论》云:“佛法大海,信为能入,智为能度。”信、解、行、证,为修学佛法的四个阶段,从信受佛法开始,进而了解佛法,力行佛法,更进一步便能证悟佛陀所说的真理。
《大乘起信论》略说信心有四种:“一者信根本,所谓乐念真如法故。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,常念亲近供养恭敬,发起善根,愿求一切智故。三者信法有大利益,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。四者信僧能正修行,自利利他,常乐亲近诸菩萨众,求学如实行故。”简单来讲,信,就是信三世因果、信佛性本具、信人人皆能成佛。
或有人怀疑:“我信佛很虔诚啊!为什么佛不保佑我?”须知,信有邪信、迷信、初信、正信、深信的差别,所谓“虔诚”,是否真能达到深信不疑的境地?真正的深信,就如同〈金刚经赞偈〉所云:“断疑生信,绝相超宗,顿忘人法解真空。”能超越人、我,必定能突破障碍,获福无量。所以,问题在于自己,怎能说佛祖不保佑?
信受佛法 开显智慧
过去,印度王舍城外有一佛寺,寺中有出家比丘百余人。寺院附近有一奉持五戒的居士,聪颖精进且深信唯有通达佛理、悟佛知见才能成就道业。她每日供养一位比丘,并至诚恭请法师开示佛法,求问经义。一日,轮到一位摩诃卢比丘前去应供,这位刚出家的年长比丘,对佛法仅是一知半解,又听说这位居士深谙佛理,因此甚为忧恼,但又不好拒绝,只好怀着畏惧的心情,缓缓前行,逾约定时间才到达居士的府上。居士见老比丘安详徐步,心想:“这位比丘行步极具威仪,必定是有道圣者,他的开示一定也会是宝贵的妙法,等一下要专注聆听,把握求法的好机会。”虔诚供养后,居士便顶礼求法,不敢仰视,此时于座上的摩诃卢深感惭愧,不知如何开示,不禁低声自叹:“人愚无知,实在苦恼!”居士闻之,视为无上至宝,老比丘则趁其专注思惟之际,快速赶回佛寺。
居士反覆思虑这段话的奥妙之处:“愚无所知就是十二因缘法的根本,由此苦本循环不已,生死流转,故言甚苦……”她当下顿断见惑,证了须陀洹果。欢喜之余,即入库藏柜取出宝衣欲谢师恩,但四处见不到老比丘,心想老比丘一定以神通飞回去了,于是就携带宝衣前往寺院拜谢老比丘。老比丘忧心悄悄地回到寺院后,听说施主追随而来,更觉不安,就关上门不敢出来。摩诃卢的师父是位证道的阿罗汉,知道居士的来意,也知道摩诃卢悟道的因缘已成熟,遂唤他出来应供并给予开示,此时,摩诃卢内心的烦恼当下顿除,证得须陀洹果。公案中的居士,只因一句平淡无奇的话即证初果,这是因为信根坚定,对三宝具足信心所致。
稳固信根 行道不退
不仅出世法讲信心,欲成就世间一切善法,也要具足信心,哲学家托尔斯泰说:“决心便是力量,信心引来成功。”国父孙中山先生说:“吾心信其可行,则移山填海之难,终有成功之日;吾心信其不可行,则反掌折枝之易,亦无收效之期。”孙中山先生历经十次起义失败而不气馁,最后革命成功,建立中华民国,所凭恃的是什么呢?唯是坚定不移的信心。
道业能否成就,端看自己对正法有几分信心,《金刚经》云:“如来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、不诳语者、不异语者。”吾人但能信受佛言,深信本具心性与佛无异,以坚定的信念奉行佛法,依循正道,舍妄归真,由此去解、去行,焉有不证之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