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1
 
本期主题--信心








信心,是成就世出世间一切事物的基石。
经云:“有信心者,入佛宝山,得诸道果。”
于诸佛法深生正信,必能乘智慧法船,渡越茫茫苦海。
 
 
 

觉大和尚开示信心 
 


建立信心 增长善根

  信,由“人”与“言”组成,所谓“人言为信”,表示从人口中说出的话语应当要有诚信,所以儒家讲“民无信不立”。佛法中也强调信的重要,所谓“信为道源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”。

  有了信心,就能产生力量,有了力量,就能够以欢喜心承担任何事情,乃至于能产生智慧,以正面的角度看待每一件事情,知道事情的发生是在考验自己、磨炼自己,而不会产生负面的想法。举例而言,如学生在学校念书,对于课业、学校,乃至于对社会、国家都有信心,信心建立了,必然会产生力量努力用功,成就自己的学业。

  又如净土宗以“信、愿、行”为生净土的三资粮。心清净,就如同身在净土当中,而要达到心清净的境界,就必须具足信、愿、行。信人人本具佛性,信因、信果,信人人皆可成佛,这就是信。除了要有信心,还要有愿心,愿自己可以成正觉、可以成道。进一步还要“行”,把这个信愿落实在日常生活上,从日常生活中去实践,随时返照自心,无论在顺境或逆境,都能坦然面对,从因至果,从事至理,安住正念,这就是行。佛法讲“信满成佛”,对佛所说的道理有百分之百的信心,信心达到圆满的境界,道业就能成就。所以,无论是世间法、出世间法,信心都是很重要的。

佛法大海 正信能入

  如果只是信,而缺乏正信,人生的方向就会南辕北辙,愈走愈远。所以不论做人做事,乃至信仰任何宗教,都要有正知正见及正信。因此薰习佛法,也是先要了解什么是正信。“正信”的佛法禁得起时间、科学的考验,因为佛法是真理,是人生最大的智慧。

  佛法中,依信的深浅不同,分成几个层次。“初信”是刚开始学佛、信佛的阶段。有些人信仰宗教是缘于现实生活遭逢逆境,遂而求神问卜、求菩萨庇佑,这属于初信。假使一直停留在初信,只知道“事”,不知道“理”,就容易退失道心。佛法当中有“事”也有“理”;事就是事相、方法、仪式;理是事相中所蕴含的真理、道理;要知其然,还要知其所以然,否则一听到他人批评,就会禁不起考验而退失信心。

  初信只是信仰的开始,进一步还要听经、研究佛法,知道礼佛、敬神的意义。例如,拜观世音菩萨,要知道观音菩萨在理上代表大慈大悲,而每个人都有灵知灵觉的这念心,只要学习观音菩萨的慈悲心,人人都可以成菩萨;拜妈祖,是因尊崇妈祖孝顺的精神,所以拜妈祖就要学习妈祖的孝行;拜关圣帝君,是向关公学习忠义、智勇双全的精神,这样子来礼佛、敬神,就是正信。

  从“初信”到“正信”,从信仰到学习,就好比学生景仰教授的智慧,进一步向教授学习,希望能成就像教授一样渊博的涵养。同样地,信仰佛菩萨,不仅是拜佛菩萨而已,还要向诸佛菩萨学习,学习如何成为佛菩萨,这样了解信仰的意义,才是“正信”。所以,拜佛一方面是向佛菩萨学习,二方面是藉此来忏悔自心当中的过失,藉着思惟佛菩萨的智慧、慈悲,进而反省、改正自己的过错,使内心安定、平静。

信心不二 步向正道

  每个人都可以行菩萨道,诸佛菩萨并非远在西方或天上,其实每个人的自心当中就有佛、有菩萨。佛经提到,念佛即是念自性,念“南无阿弥陀佛”、“南无观世音菩萨”、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”等佛号,来启发心当中的自性佛,这就是念佛的真正意义。我们心中也有一卷无字真经,藉由诵《金刚经》、《普门品》、《六祖坛经》……等有形有相的经典,来启发我们自性的经典,进而体悟自家珍宝,如此对于佛法就真正能深信不疑。

  “深信”之后还要继续努力,如佛经所说,成就菩萨道必须修六个法门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这就像修学分一样;正在学习的当中,是菩萨;学习圆满了,就是佛。要相信每个人都做得到,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。

  生活中,凡夫往往随境生心,心随外境起伏而动荡不定,然而人的一生不管拥有多少财富、功名、事业,到最后也无法带得走。明白佛法,知道万物不离成住坏空,心念有生住异灭,唯有契悟这念灵知灵觉的心性,亘古弥今、不生不灭,方能禁得起大风大浪,在境界当中不受影响,仍然保持平静、祥和,真正体悟到生活于世界上的真实意义。

  学习佛法,经过“初信”,慢慢建立正确的知见,即是“正信”;有了正信,依正法而行,达到“深信”,相信佛法是真实不虚的道理,在任何环境下都不会退失信心。深信佛法,明悟自己本具的佛性,自然能找到一条光明大道;更进一步知道如何用功,由初信到正信,由深信到成道证果,依这样的次第来修行,一定不虚度此生,终究必能成道证果。

 
 
 
 
信为道源功德母

 
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文/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一年级 见霆法师

信──成办道业的原动力

  举凡我们会产生欲望,想去实现某一愿望或事物时,总是对该事物怀抱着几分信心,而这个信心的来源常常是我们对该项事物的理有几分信任,认为它是合情合理的,符合我们的逻辑思考模式。如果,我们对该项事物的道理根本不认同,认为它是子虚乌有的,那么压根儿就不会有想去完成它的动力。所以,“信”是成办一切事物的原动力,就好比车子引擎的发动器,没有了它,车子就无法发动,更遑论行千里路了。

  同样的,在修行的路途中,“信”对每一位行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,它是我们修行的一个根本与入手处。所谓:“信为道源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。”修行,从最初的信佛所言,进而行佛所行,广修种种善法,积聚福德资粮、增长善根,使我们日趋于正道,乃至最后圆满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,都需要有“信”的根柢方能成办。古人说:“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。”有至诚恳切的信心,任何事都能成就。然而,一般人的毛病患在信心不足、疑心病重,因此在修行的路上多半是进进退退、摇摆不定,追究其原因,乃是对于道理的了解不足。

建立信心 解行并重

  佛法不同于一般世间的记问之学,只要懂得道理而且能应付考试就好,更重要的是必须亲身体证。如祖师大德所强调的“信、解、行、证”,由信起解,再由解起行,从力行当中印证实理,有一分的印证便有一分的体会,有一分的体会必能增长一分信心。倘若没有身体力行,“信”则无法生根茁壮,当境界风一来,就容易被吹倒而退失菩提心。因此,信心的建立是来自于理的实行,唯有解行并重、实际印证,才真正能建立起对佛法的深切信心。宋理学家王阳明先生教导后人“知行合一”,可见做学问除了理上的了解外,还必须把理落实于日常生活当中,由力行而印证道理,如此回互用功才能达到真知,建立对修行的信心。当信心达到满分时,一切事务必然能圆满成就,诚如经上所云:“信满成佛”。

  “信”随着修行用功的程度不同,可分为初信、正信、深信及真信四种。例如,初接触道场时,所凭藉的信心是对于三宝外相的庄严摄受,对佛法的道理仍是一知半解,是善根刚萌发的阶段,这属于有事无理的初信。因为对于道理还未深入,很容易因外境的影响而退失菩提心。所以,必须进一步至道场听经闻法,对佛法中的因果、缘起性空及人人本具佛性的道理有了正确的认识,并于事上、理上都能信受佛所教敕之理,此是属于具足事理的正信。慢慢的,日久功深,渐入佳境,最后因缘成熟即能契悟人人本具的佛性,对佛法的道理达到深信的阶段。这时信心不再受外界的影响,就算世界所有人都质疑佛法的真实性,仍不为所动。修行若能循序渐进地用功,使信心生根,进而一心专注,系念于道,于过程中永无退失、懈怠,最后一定能彻悟本具的佛性,圆满无上菩提。

坚定信根 入佛智海

 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,证悟实相,成就佛果,揭示了一切众生皆有本具的佛性。之后于灵鹫山拈花,将此一脉心法传予迦叶尊者,从此以心印心,代代相传而至今日,无有间断,这在在证明了人人皆具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的机会。《大智度论》云:“佛法大海,信为能入,智为能度。”又云:“信如手,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取宝;有信亦如是,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,自在所取。”由此可见,成就道业所需具备的先决条件是“信”,只要深信佛陀所说的道理,依之而修,无量的自性智慧、功德法藏自然能显露出来。

  
  
  
  
佛法大海 唯信能入
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/中台男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见据法师

  何谓信?《成唯识论》云:“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,对治不信,乐善为业。然信差别略有三种。一信实有: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。二信有德: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。三信有能:谓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。由斯对治彼不信心,爱乐证修世出世善。”信为道源功德母,“信”是增进道业的一股动力,能长养一切善根。

断疑生信 惑障俱除

  过去有居士到仰山慧寂禅师的道场参访,于山门前向禅师问道:“山门有三,入寺院应从何门而入?”禅师答:“由‘信’门入。”一切行门,无不以“信”为入道要门,净土宗以“信、愿、行”为往生净土的三资粮,由“信”起步,长养一切诸善法,终至通达究竟的彼岸。《大智度论》云:“佛法大海,信为能入,智为能度。”信、解、行、证,为修学佛法的四个阶段,从信受佛法开始,进而了解佛法,力行佛法,更进一步便能证悟佛陀所说的真理。

  《大乘起信论》略说信心有四种:“一者信根本,所谓乐念真如法故。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,常念亲近供养恭敬,发起善根,愿求一切智故。三者信法有大利益,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。四者信僧能正修行,自利利他,常乐亲近诸菩萨众,求学如实行故。”简单来讲,信,就是信三世因果、信佛性本具、信人人皆能成佛。

  或有人怀疑:“我信佛很虔诚啊!为什么佛不保佑我?”须知,信有邪信、迷信、初信、正信、深信的差别,所谓“虔诚”,是否真能达到深信不疑的境地?真正的深信,就如同〈金刚经赞偈〉所云:“断疑生信,绝相超宗,顿忘人法解真空。”能超越人、我,必定能突破障碍,获福无量。所以,问题在于自己,怎能说佛祖不保佑?

信受佛法 开显智慧

  过去,印度王舍城外有一佛寺,寺中有出家比丘百余人。寺院附近有一奉持五戒的居士,聪颖精进且深信唯有通达佛理、悟佛知见才能成就道业。她每日供养一位比丘,并至诚恭请法师开示佛法,求问经义。一日,轮到一位摩诃卢比丘前去应供,这位刚出家的年长比丘,对佛法仅是一知半解,又听说这位居士深谙佛理,因此甚为忧恼,但又不好拒绝,只好怀着畏惧的心情,缓缓前行,逾约定时间才到达居士的府上。居士见老比丘安详徐步,心想:“这位比丘行步极具威仪,必定是有道圣者,他的开示一定也会是宝贵的妙法,等一下要专注聆听,把握求法的好机会。”虔诚供养后,居士便顶礼求法,不敢仰视,此时于座上的摩诃卢深感惭愧,不知如何开示,不禁低声自叹:“人愚无知,实在苦恼!”居士闻之,视为无上至宝,老比丘则趁其专注思惟之际,快速赶回佛寺。

  居士反覆思虑这段话的奥妙之处:“愚无所知就是十二因缘法的根本,由此苦本循环不已,生死流转,故言甚苦……”她当下顿断见惑,证了须陀洹果。欢喜之余,即入库藏柜取出宝衣欲谢师恩,但四处见不到老比丘,心想老比丘一定以神通飞回去了,于是就携带宝衣前往寺院拜谢老比丘。老比丘忧心悄悄地回到寺院后,听说施主追随而来,更觉不安,就关上门不敢出来。摩诃卢的师父是位证道的阿罗汉,知道居士的来意,也知道摩诃卢悟道的因缘已成熟,遂唤他出来应供并给予开示,此时,摩诃卢内心的烦恼当下顿除,证得须陀洹果。公案中的居士,只因一句平淡无奇的话即证初果,这是因为信根坚定,对三宝具足信心所致。

稳固信根 行道不退

  不仅出世法讲信心,欲成就世间一切善法,也要具足信心,哲学家托尔斯泰说:“决心便是力量,信心引来成功。”国父孙中山先生说:“吾心信其可行,则移山填海之难,终有成功之日;吾心信其不可行,则反掌折枝之易,亦无收效之期。”孙中山先生历经十次起义失败而不气馁,最后革命成功,建立中华民国,所凭恃的是什么呢?唯是坚定不移的信心。

  道业能否成就,端看自己对正法有几分信心,《金刚经》云:“如来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、不诳语者、不异语者。”吾人但能信受佛言,深信本具心性与佛无异,以坚定的信念奉行佛法,依循正道,舍妄归真,由此去解、去行,焉有不证之理。

 
 
 
 
信心的重要性
 

                     文/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一年级 见担法师

心生净信 善德聚集

  在修持佛法的过程中,首要即是信心的建立。不仅在宗教上须有信心作为起点,人生于世,倘若对自己的学业、事业没有足够的信心,不但学业难有成就,事业也不易成功。因此,信心对人生有一定的影响层面,小至个人,大到整个国家民族,乃至于将来成佛作主,都是以信心为根基。

  《增一阿含经.卷三十三》记载,有一天,释迦牟尼佛在祇园精舍为弟子们说法,开示中举了一个譬喻来诠释七种不同众生的业力因缘与轮回果报。由“七事水喻”的公案中,我们可以更了解信心与善法功德之间的关系。其中这七种众生随着信念、愿力及行持的不同,所招感的境遇也大异其趣。

  第一种众生,是长年累劫都沉入黑暗的水底里,无法浮出水面,因为生生世世不信因果,毁谤佛法,不但心中常起恶念,更动之于身口意,造作种种不善之行。

  第二种众生,是偶尔一度浮出水面,又再度长期沉溺到水里,他们的信念非常淡薄,假使起了一丝善念,也如同深海当中的一点萤光,十分微弱,虽然偶有善行,但是泰半时间身口意都在造恶业,耽着于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五欲当中,所以生生世世都在三恶道里浮沉去来。

  又有一种人,平日不作亏心事,心地也善良,虽然对所追求的目标与认定的价值观有信心,却缺乏正确的信仰,墨守自己的信念与善根,而不肯进一步修持善法来滋养心苗,他们仅是浮出水面来盼顾四方。

  再提升一点的,是既能受持三皈五戒又对佛法生起正信者,他们对因果的道理相信不疑,即使遇到挫折也不会动摇退转,已从水里完全出离而不再沉沦。

  更有一种人,能在水中有目标地自在游行,他们既能深信佛法,又肯从因上努力,行善布施,心常存惭愧想,穷毕生之力要断除烦恼习气者。

  而正由水中慢慢接近解脱岸边的,是那怀着坚定如金刚般的信念,并依此信念发起精进勇猛心,断除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等五结使,出离了生死轮回的桎梏,而不再回三界里受生的行者。

  再者,秉持着“信、愿、行”三资粮,以清净无为之心圆满成就戒定慧三无漏学,断除一切烦恼的,就是已经到达解脱无为彼岸的贤圣尊者。

以正信为因 以愿力持身

  佛陀说“七事水喻”,即是在告诉世人,“信心”是一股向上提升的原动力。这股动力能砥砺我们远离一切罪愆与过患,终究抵达解脱的彼岸。修行学佛,对佛法要有信心,在生起信心的当下,这念心是清净无染的,信心好似一股清流,能洗涤心中的疑虑尘垢。是故,有一分信心,便能换得一分的浊水澄清;有十分信心,便换得十分的浊水澄清。修行路上,以净信为基础,一切善心德行依此而发展聚集,这就是所谓的“信为道源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”。

  处在物欲横流的先进世代,人类的精神生活较已往显得贫乏,因此,欲令人心向上以及显发清净的本然德性,必须具备使人除恶向善的这份信念;如果缺少了这种净信之力,一切的善法善行都很难成就。有了这份信念后,进而能相信因果,行善积德,人生便能愈走愈顺遂;而更进一步地相信人人本具佛性,当信心达到绝对百分之百时,也就是所谓的“信满成佛”,这念绝对清净的心即能与佛心相应。如《六祖坛经》所云:“菩提自性,本来清净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”以正信为因,以愿力持身,更广修六度万行,植下出世的清净种子,将来必能成就无上菩提之果。

 
 
 



上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