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6
 
本期主题──慈悲








慈悲──冤亲平等无瞋恚

  儒家言:“爱人者,人恒爱之。”慈悲的力量,能化除瞋恚,消弭隔阂,使国家、社
会安定和乐。佛法强调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的冤亲平等精神,对待一切有情万物,不
分亲疏远近,皆以慈心相待,如此,感召的即是祥和光明的法界。




觉大和尚开示对下以慈 
 


以慈心化除瞋恚

  “慈”能去除自己的瞋恚心。佛法讲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。无缘大慈,就是无论与自己有因缘或没有因缘的人,都无条件的以慈悲心去对待。儒家说: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。”佛法更进一步,讲冤亲平等、物我平等。不管他是我的敌人、仇人或是冤家,我都不计较,以关爱自己子女的心去关爱他的子女,以孝顺自己父母的心去孝顺他的父母;对任何人都一样,不分亲疏,平等一如,这就是冤亲平等。

  不但是对一切人一律平等,对动物也一样以慈悲心去关心。而且不但对人、对动物,更进一步,对一草一木都要爱护,不忍心去伤害。把这种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的精神,运用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,而且推广到社会各阶层。儿童从小就培养这种大慈悲心,到了青少年,就不会打架、滋事。

  慈悲心要从日常的生活习惯去养成。首先,要做到不杀生,其次,还要救生;因为动物和人一样也是有佛性、有思想的。看到动物受伤害,去帮助它,或是放生,都是救生。买来放生是救生的一种;如果从口边放生,更是大慈悲心。口边放生,就是不吃一切有生命的动物的肉,也就是吃素。日常生活中,不伤害一切有生命的万物,心中就会很安然、和谐、光明。动物看到你,会感受到你内心的光明、和谐,就不怕你,也不会害你。佛经上讲,罗汉可以降龙伏虎,是什么道理?因为罗汉已经降伏了贪心、瞋心、痴心,以慈悲心看待一切生灵,所以一切动物看到他也就不会有恐惧心,反而有欢喜心。

相由心生

  古德云:“相由心生”,慈悲心广大的人,面容令人觉得很温和、很欢喜,大家都乐于与他亲近。相反的,没有慈悲心、瞋心大的人,面容看起来就令人害怕,甚至不敢接近。

  而且,瞋心一起,自己身体先受害。脾气太大,可能一下子就会休克,或是中风。什么原因?瞋心属火,火烧功德林,一发脾气,气得面红耳赤,身体就受损伤。如果脾气太大,对上级主管不客气,容易冒犯长上。况且脾气大,不仅老板不敢聘用,也无法与同事和乐相处,于是招感众叛亲离的果报。若懂得佛法、人生的道理,心就能平静,和任何人也容易相处;心平气和,身体就会健康,也能够与大众和合,人生的旅程才会顺心如意。

  一般人认为台湾不安定、有灾难,就想赶快移民;其实移民到那里都是一样的。因为刀兵灾、火灾是由于瞋心所感。佛法说,依报随着正报转;正报是指心念,依报指环境。一般人不了解,灾害一来就怪东怪西。灾难固然不是人所愿意造成的,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瞋恨所造成。试想,全世界那里没有瞋心?全世界的人都有瞋心,所以逃到任何地方,都逃不了火灾,逃不了刀兵灾。

  要想外面的境界很太平、很安定、很清净,先要从心当中来转。《维摩诘经》讲:“心净则佛土净。”心清净了,这个地方就是净土,不必另外去找净土。如果不从心上去转,无论逃到什么地方,都一样有烦恼、不安定。

  想把瞋心除掉,就要有大慈悲心;否则,很难除去。所以要慢慢薰习,使慈心广大。慈悲心就是菩萨的境界,有了慈悲心,就和菩萨的法界相感通。做到了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,就是菩萨,就能够自利利他,就能圆满世间法,圆满世间法就是佛法。

 
 
 
 
慈悲润生

 
   
                    文/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 见芥法师

慈悲是佛道之根本

  导师 觉大和尚以中台四箴行“对上以敬、对下以慈、对人以和、对事以真”,作为四众弟子们待人处世的准则。其中的“对下以慈”,将佛教慈悲的精髓彰显无遗。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,称为“慈”;同感众生之苦,心生怜悯并为之拔除痛苦,称为“悲”。

  “下”,狭义而言,是指晚辈、后学和部属;广义而言,则广泛含容了一切六道中轮回的众生,此等全都是菩萨所要予乐拔苦的对象。这种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的精神,超乎亲疏的分际,等念冤亲的心量,是真正大菩萨的行持。是故《大智度论》中称:“慈悲是佛道之根本。”

菩萨的慈悲胸怀

  中国传统儒家精神以“仁爱”为本,因为“仁民爱物”既是君子修身、齐家的根源,也是王者治国、平天下的基石。而佛教在世间法的化民易俗之外,对一切众生尚有更深广的胸怀,那就是“慈眼视众生,平等如一子。”

  菩萨以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犹如父母怜悯爱子,不仅做到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,更积极地以大悲心,于无量劫中帮助有缘、无缘的众生,毫无厌离。所以在心念和作为上,有三种层面的努力:一者,以慈悲心看待一切众生的苦恼相状,因此心常思虑而愿拔除其苦。二者,怜悯一切众生不知万法体空而迷妄为真,因此随其所欲而给予快乐。三者,忧恼一切众生不知诸法实相而来往生死,因此心欲令其得到诸法实相的智慧,使其获得究竟大乐。

  菩萨见诸众生为烦恼病所缠缚,心生愁恼,好像父母见子遇患,心生悲忧,怜愍不已;直到众生离苦得乐,方得安慰,就如同父母见子安稳,心生欢喜。这即是菩萨慈悲的广大心量。

心存慈悲 菩提自现

  一个人能够心存慈悲,自然能真诚和气、和颜悦色,所感通的就是上恤下亲的菩萨法界。也就是说,消弭了自己的瞋恚,即是远离憎恨、对立。境由心生,外面的境界当然就能清净、平和。小至夫妻亲子、兄弟朋友、婆媳妯娌的家庭关系,大至团体社会、城邦国家,甚至与大自然的关系,都和我们这一念慈悲心息息相关。

  所谓“此能自行,复能利他,亦能庄严菩提之道”,慈心的涵养,不但化解了自身的瞋毒之害,也利益了一切有情众生,更是成就无上菩提的因地本行!

 
 
 
 
慈悲的重要与实践
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/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 见榜法师

慈悲无障碍

  人之所以有贪瞋痴等种种烦恼,根本原因是以自我为出发点,处处为自己着想,不能以同理心为他人设想,一遇违逆境界即生瞋恼。佛陀开示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,藉由思惟众生与我同体,于众生苦,感同身受,慈心遍及一切有情、无情众生,就能将心量扩大,如同大地负载一切众生,如同阳光遍照十方世界。“慈悲无障碍”,若能时时心存慈悲,则无一众生是敌人。慈悲能化解一切仇恨怨怼,感化众生断恶修善,故说慈悲是佛道门户、诸佛心念。

  《大般涅?经》云∶“一切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诸佛如来,所有善根,慈为根本。”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云:“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。因于众生,而起大悲;因于大悲,生菩提心;因菩提心,成等正觉。”是故,一切诸修行人欲成无上正等正觉,必须发起大慈悲心,慈心遍及一切众生,自利利他行菩萨道,即《大乘起信论》云:“于诸善事,心不懈退,立志坚定,远离怯弱。”以万行之因花,庄严无上之佛果。若能朝此方向努力精进,一生修行就不会偏差。

以思惟修增益慈心

  既然理上明白慈悲乃是成佛之根本,如何将慈悲落实于日常生活之中,乃是重要的课题。若只知其理而不加实践,“如人说食,终不能饱”,光说不练,永远也无法成就佛道!“说得一丈,不如行得一尺”,解行并重才是正确的修行之道。

  首先,必须以思惟修转化无始以来根深蒂固的自私心念。思惟无始劫来,我们轮回三界中,一切众生或曾为父母亲眷,或曾为善友师长,于我有大恩德,而今虽然身形变异,然其恩德不可没。心存感恩、报恩,不忍见其受苦。因此,发心救度一切众生,使其出离生死苦海,得至涅?究竟安乐。若能经常如此思惟,日久功深,对于苦难众生必能伸出援手,对于临危众生则能及时救护,对于加害于己之众生,则能安详承受。因为一切众生于我有大恩德故。

慈悲不杀 广结善缘

  其次,为了爱护众生而吃素。许多人不了解餐桌上佳肴背后制作的残忍过程,认为自己吃荤,并没有任何过失。其实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动物也有感受、有思想,为了一己的口腹之欲,而使千千万万的众生受刀割、宰杀之苦,于心何忍?基于慈悲心,所以要吃素。

  此外,更积极地落实慈悲,就要护生。不但救人、救动物于危难之中,于日常生活中更该细心于举手投足之间,护念一切?飞蝡动,如行走时留心脚下,不要踩伤虫蚁。而且,不只是护念众生的生命,也要护念众生的道业。于动物,有缘则为其授三皈依;于人,则善用因缘启发善根,令其深信佛法如实修行。

  佛法讲“未成佛道,先结人缘”,又说“众生欢喜,诸佛欢喜”。如果能够时时心念众生,就能处处观照己行,收摄身口意三业,如此一来,不但做到护持众生,广结善缘,更能增长自己的智慧。

  藉由慈悲的实践,消除宿世的业障,转化内心的烦恼,定慧具足,自心清净,国土即清净,当下,就在净土中。

 
 
 
 
瞋心的祸害
 

                     文/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 见灏法师

瞋恼的现世果报

  过去,曾听朋友诉说着他童年的记忆:“小时候,每见大人生气,面红耳赤、火冒三丈的情景,便十分害怕,马上躲开那热恼的火药区。也因大人的失和、争执,而流下难过的眼泪……”父母的失和、吵架,就好似猛火,连至亲的小孩也不乐亲近;纯真善良的童稚心灵,也因大人的瞋恨、对立,蒙上了阴影。由此可见,一个人起了瞋恨心,不仅影响个人,连带的子女、家庭都会受到影响,由众多家庭所组成的社会、国家,当然也会受到负面的影响。

一念瞋心起 百万障门开

  古人说:“一念瞋心起,百万障门开。”瞋恨心一起,火烧功德林,不仅现前失诸功德,障碍自己的事业、道业、人际关系,乃至于未来世还将堕于三涂恶道。西天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,曾带领徒众到西印度国。当时西印度国有一太子,崇仰尊者德行,请尊者至山里石窟参禅用功。迦毗摩罗尊者慈悲允诺,到了山中,忽遇一大蟒蛇,尊者为其受三皈依,皈依完,蟒蛇随即离去。尊者抵达石窟时,有一老人恭敬合掌问讯,向尊者说:“过去生,我曾经是一比丘,因为喜好寂静,若有初学比丘前来请益,便心生厌烦,因此命终堕为蟒身,住在这石窟中已有千年了。今日,因尊者皈依功德得为人身,所以前来感谢尊者。”

  上述公案,使我们了达瞋心的种种祸害,所以我们要谨记佛陀的告诫:“当知瞋心甚于猛火,常当防护,无令得入。”若能以慈悲心对治瞋恨,心自然清凉;若个人的心清凉,家庭自然平和;家庭平和,社会自然祥和;社会祥和,国家自然康乐。

 
 
 
 
美丽心世界
 
 
              文/凤山高中英文教师、普化精舍禅修班学员 陈昭如(传照)

  升学竞争激烈的英文资优班中,菁芳(化名)是此次月考唯一英文不及格的学生。每次进教室总清楚感觉到她刻意地回避我的目光,我知道她心中定有着许多的慌张与焦虑:是对英文课业的挫败?或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?甚至是对自己未来的沮丧?

  若是未学佛前,我肯定以强力关怀的方式,紧急介入她的课业与生活,针对她英文的缺失,例如单字背太少、文法看不懂等,给予巨量的考题大全、万用句型、必背单字等讲义。这般躁进焦急的关心,却同时使学生有股沉重的压迫感。孩子会进步,却不是从“心”而起地成长前进;会感激,却也难逃压力。到普化精舍参加禅修班,幸运得以受到佛法的薰陶,法师的悲悯慈心,柔软了我的躁进,亦释放了学生的张惶不安。

  菁芳踏进办公室,神情紧绷,以为我将责怪痛斥她不及格的英文,却没料到我问的是:“有什么困难?老师可以帮你,此次月考,老师不怕你考得低,唯一担心的是你会因此挫折、沮丧,甚至放弃努力……”语未停歇,菁芳早已潸潸泪下,才明白这课业上的挫折,竟令她脆弱且疲惫不堪。学习法师们以慈悲心去体会了解菁芳的苦处时,我见到她渐渐平静而安定的神色,听到她智慧地重新安排自己的活动与读书计划,我知道她已因挫折而成长、因困顿而成熟,我放心了。

  深刻体会法师开示的“慈悲”法门,远胜过以前所受的教育专业训练。慈悲的力量,使我们提升生命品质,让人生更加美好。所以,慈悲是自利利人的心灵环保,这世间将因你、我的善念而美丽!

    
 



上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