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2
 
佛學院園地









處處是修行

  行住坐臥無一不是修行,順境、逆境也是修行,三千大千世界處處皆為修行道場。

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一年級 見霑法師

  初出家,雖然對於修行尚未有很深的體悟,但看到大和尚、師兄弟日常生活的威儀、細行,出坡作務的發心,和大眾居士的護持,令自己有很多的感觸與感動。

導師言行 演化群機

  導師 覺大和尚是真正的修行者。每次看到大和尚,總是慈悲、溫煦如陽光般,讓人覺得安心。在中台山,不時可見大和尚的身影,只要大和尚一出現,不論其是在經行,或正要上車離開,都會有居士或師兄弟把握因緣,或請法或供養。不管是否正忙碌,大和尚一定會停下腳步,氣定神閒、專注地傾聽,圓滿每個有所求的大眾。

  記得某週日夜晚十一時,中台山萬籟俱寂。自己剛結束坡務,略帶疲憊地走在回寮房的路上,突然間聽到車子經過的聲音,一看,是大和尚。見霑即刻合掌,不意大和尚竟搖下車窗,精神奕奕地含笑揮手。

  什麼是真正的修行者?是慈悲,是不捨眾生,以眾生事為己事;是動靜閒忙皆自如;是反求諸己、寬容他人。大和尚無時無刻不是以言行在說法,無時無刻不是在修行,所以能成為有德行的修行者。反觀自己,不覺慚愧。不過,如同大和尚常常勉勵大眾的話,修行是很平常、簡單的事,只要時時保持覺性,覺察、覺照自己的每個起心動念和言行,深植福德、智慧,廣結善緣,度化眾生,這就是修行。

動中磨鍊 破除我執

  未出家時,忙於讀書、教書,對於做家事並不熟習。但在中台山兩個月,卻學會了製作豆腐、豆皮、小麥素魚、素羹等豆類食品,學會如何拔、挑揀、切各種類的菜和水果,學會燙衣服、插花供佛,學會如何打掃殿堂、寮房、架房,使其一塵不染。以前體力不佳,教書站立五十分鐘就要休息一下,現在出坡不僅能搬重物,更可以連站好幾個小時以上而不需歇息。以前自尊心、慢心重,不容他人糾正,現在可以虛心接受別人當面的指正。這一切都是在出坡作務中,一點一滴地破除對色身及心理的執著,去除自己的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與好逸惡勞的習氣,同時藉由不同的坡務,廣學多聞,激發潛能。

  所謂「靜中養成,動中磨鍊」,在動中,最能試鍊一個人的擔當。當以為色身疲累已不堪負荷,又有坡務時,即會提振精神,做!做!做!每再多做一些,就又突破一些。就像在大寮發心的老法師們,耳順之年,仍能扛重物;發心七、八個小時不休息,也不覺疲累;寒冬之時,也不覺冷,他們說:「這都是訓練來的,只要習慣就好了。」習慣對人的影響是如此之大,所以若能養成布施、持戒、精進、禪定的好習慣,那麼我們離成佛之期也就不遠了。

八風吹不動 端坐紫金蓮

  初初修行的過程中,對於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有更敏銳的覺察,覺察自己的念頭善善惡惡夾雜不斷,觀察他人的言行如法與否,所以很容易就陷入自己和他人的境界中,而心生煩惱。

  如受到他人以不佳的語氣對待,則難過許久,後來想想為什麼會難過?因為覺得自尊被人傷害,覺得被他人厭惡。但什麼是自尊?那不過是假相,是意識的一種作用。我們最尊最貴的是本自具足的佛性,佛性豈是他人能踐踏?我們總是希望受到他人的喜愛,但人心是最多變、無常的,可能因為一句話,一個動作,在對方眼中,曾視為優點的,轉眼成為缺點。所以,要肯定自己的佛性,只要心安理得,處處如法,就不用擔憂掛礙他人對自身的喜惡,因為喜惡與否,只是因緣和合,緣盡了,一切終歸無。

  他人給予我們不好的境界,如責罵、背叛,在對方來說,可能當下就放下;反倒是我們常隨妄想跳入境界的泥淖中,痛苦不已而無法自拔。想一想,這豈不是自尋煩惱,自討苦吃?何況所有的煩惱、痛苦,都是自己往昔所造的業因成熟所致,並非他人給予的。所以有煩惱,就要先反省、檢討,然後要轉化、提升,讓一切歸空,回到本具的清淨心。

  行住坐臥無一不是修行,順境、逆境也是修行,三千大千世界處處皆為修行道場。修行,修的是我們這念心,將染污、顛倒、妄想的心,藉由各種行持,回復本來的面目,即不思善、不思惡,清楚、明白的這念心;修的是我們的言行,將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的習氣,經由佛法的熏修,持守戒律,能具足威儀、細行。修行是一刻都不能鬆懈,是累生累世的功課,只要精進,心念、言行時時依正法而住,必能廣學無量的法門,度化無邊的眾生;必能斷除無盡的煩惱,而終成就無上的佛道。

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