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处是修行
行住坐卧无一不是修行,顺境、逆境也是修行,三千大千世界处处皆为修行道场。
文/中台女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一年级 见沾法师
初出家,虽然对于修行尚未有很深的体悟,但看到大和尚、师兄弟日常生活的威仪、细行,出坡作务的发心,和大众居士的护持,令自己有很多的感触与感动。
导师言行 演化群机
导师 上惟下觉大和尚是真正的修行者。每次看到大和尚,总是慈悲、温煦如阳光般,让人觉得安心。在中台山,不时可见大和尚的身影,只要大和尚一出现,不论其是在经行,或正要上车离开,都会有居士或师兄弟把握因缘,或请法或供养。不管是否正忙碌,大和尚一定会停下脚步,气定神闲、专注地倾听,圆满每个有所求的大众。
记得某周日夜晚十一时,中台山万籁俱寂。自己刚结束坡务,略带疲惫地走在回寮房的路上,突然间听到车子经过的声音,一看,是大和尚。见沾即刻合掌,不意大和尚竟摇下车窗,精神奕奕地含笑挥手。
什么是真正的修行者?是慈悲,是不舍众生,以众生事为己事;是动静闲忙皆自如;是反求诸己、宽容他人。大和尚无时无刻不是以言行在说法,无时无刻不是在修行,所以能成为有德行的修行者。反观自己,不觉惭愧。不过,如同大和尚常常勉励大众的话,修行是很平常、简单的事,只要时时保持觉性,觉察、觉照自己的每个起心动念和言行,深植福德、智慧,广结善缘,度化众生,这就是修行。
动中磨炼 破除我执
未出家时,忙于读书、教书,对于做家事并不熟习。但在中台山两个月,却学会了制作豆腐、豆皮、小麦素鱼、素羹等豆类食品,学会如何拔、挑拣、切各种类的菜和水果,学会烫衣服、插花供佛,学会如何打扫殿堂、寮房、架房,使其一尘不染。以前体力不佳,教书站立五十分钟就要休息一下,现在出坡不仅能搬重物,更可以连站好几个小时以上而不需歇息。以前自尊心、慢心重,不容他人纠正,现在可以虚心接受别人当面的指正。这一切都是在出坡作务中,一点一滴地破除对色身及心理的执着,去除自己的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与好逸恶劳的习气,同时藉由不同的坡务,广学多闻,激发潜能。
所谓“静中养成,动中磨炼”,在动中,最能试炼一个人的担当。当以为色身疲累已不堪负荷,又有坡务时,即会提振精神,做!做!做!每再多做一些,就又突破一些。就像在大寮发心的老法师们,耳顺之年,仍能扛重物;发心七、八个小时不休息,也不觉疲累;寒冬之时,也不觉冷,他们说:“这都是训练来的,只要习惯就好了。”习惯对人的影响是如此之大,所以若能养成布施、持戒、精进、禅定的好习惯,那么我们离成佛之期也就不远了。
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
初初修行的过程中,对于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有更敏锐的觉察,觉察自己的念头善善恶恶夹杂不断,观察他人的言行如法与否,所以很容易就陷入自己和他人的境界中,而心生烦恼。
如受到他人以不佳的语气对待,则难过许久,后来想想为什么会难过?因为觉得自尊被人伤害,觉得被他人厌恶。但什么是自尊?那不过是假相,是意识的一种作用。我们最尊最贵的是本自具足的佛性,佛性岂是他人能践踏?我们总是希望受到他人的喜爱,但人心是最多变、无常的,可能因为一句话,一个动作,在对方眼中,曾视为优点的,转眼成为缺点。所以,要肯定自己的佛性,只要心安理得,处处如法,就不用担忧挂碍他人对自身的喜恶,因为喜恶与否,只是因缘和合,缘尽了,一切终归无。
他人给予我们不好的境界,如责骂、背叛,在对方来说,可能当下就放下;反倒是我们常随妄想跳入境界的泥淖中,痛苦不已而无法自拔。想一想,这岂不是自寻烦恼,自讨苦吃?何况所有的烦恼、痛苦,都是自己往昔所造的业因成熟所致,并非他人给予的。所以有烦恼,就要先反省、检讨,然后要转化、提升,让一切归空,回到本具的清净心。
行住坐卧无一不是修行,顺境、逆境也是修行,三千大千世界处处皆为修行道场。修行,修的是我们这念心,将染污、颠倒、妄想的心,藉由各种行持,回复本来的面目,即不思善、不思恶,清楚、明白的这念心;修的是我们的言行,将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的习气,经由佛法的熏修,持守戒律,能具足威仪、细行。修行是一刻都不能松懈,是累生累世的功课,只要精进,心念、言行时时依正法而住,必能广学无量的法门,度化无边的众生;必能断除无尽的烦恼,而终成就无上的佛道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