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1
 
本期主題──寬以待人









  古德云:「海納百川,有容乃大。」大海之所以遼闊,乃在能納百川千流;
釋迦世尊亦教化弟子要以「慈忍」,對待一切惡人之擾亂。在這喧擾的塵世中,
也讓我們學習以「寬容」,打開心門,接納不同的人事物,讓生命淨化提升,拓
展更豐富、寬闊的人生視野。





覺大和尚開示不念舊惡、不憎惡人



  佛法當中有假觀善、真空善、中道實相善。假觀善,世間上的一切都是假有,不離相對、無常、生滅、敗壞之相,佛法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真正是如夢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。世間上的善、惡都在相對中,很難有絕對的標準。例如在中國子女奉養父母乃是應有的孝道,但是在西方國家卻沒有那麼強的觀念。由於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,對於善與惡的認定也不一樣,所以社會上對善、惡的標準不是絕對的,而是緣起性空,隨著因緣的改變而有不同。

  一般人對於「舊惡」──過去曾與自己結惡的人,始終是放不下,牢記在心中,一有機會就想藉機報仇。對於「惡人」──罪大惡極的人,更是嫉惡如仇,有善必賞,有惡必罰,認為做到如此,才是有正義感。然而,世間上所謂的好人、惡人,有時是不容易分辨的?譬如有的人表面上看是個好人,心裡卻充滿了貪瞋癡、嫉妒;有的人外表看去舉止、言辭粗率,不修邊幅,可是心地光明、坦蕩。如此看來,那一個是好人?那一個又是惡人?所以真正修菩薩行,這種嫉惡如仇的觀念就要轉過來。因為菩薩的心境,看到好人,即希望他能早日成佛;遇到惡人,就想辦法教導他,使他變成好人、賢人,乃至聖人。如地藏王菩薩的弘願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;眾生度盡,方證菩提。」這就是菩薩的大慈悲心量。

  菩薩心量廣大,知道一切善、惡都是無常,所以不念舊惡、不憎惡人。世界沒有一惡人可憎,因為菩薩視眾生如子,世界上的人都像自己的小孩一般,小孩做了壞事嗎?其實也不是,只是由於他這念心迷惑了,不了解善惡、是非。人人佛性本具,惡人一旦覺悟了,就能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,透過精進修行,也能成就佛道。所以對於惡人的迷惑無知,要予以同情;雖然如此,但也不能是非、善惡不分,只是知而不著。了解這些道理,是為了幫助我們放下瞋恨,不念舊惡、不憎惡人,心量廣大,這念心定下來就有智慧處理種種境界考驗;能怨親平等,自然就能達到諸佛菩薩的平等法界。





隨緣了業心自在

  常懷一顆寬容心,遇到境界時用佛法的道理思惟、返照自心,便能在利他的菩薩行中完成自利,如此方不愧為修行人﹗


                    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朱法師

  《達磨二入四行觀》言:「修道行人,若受苦時,當自念言,我往昔無數劫中,棄本從末,流浪諸有,多起冤憎,違害無限。今雖無犯,是我宿殃,惡業果熟,非天非人所能見與。」修行路上,面對逆境的考驗時,若用心思惟此理,即能甘心甘受,都無冤訴。同時,要心量廣大,在「隨緣了舊業」外,更要懷著一顆寬恕之心,與對方解冤釋結,轉惡緣為善緣。

  戰國時代,廉頗是一位大將軍,藺相如完璧歸趙,被升為宰相。廉頗因此非常不服氣,心中總是盤算碰到藺相如時,要想辦法加以羞辱。有一天,兩人各乘馬車外出,當藺相如聽家僕說廉頗的馬車迎面而來時,便請家僕讓路,繞小路而行,避開廉頗。事後,家僕非常不服氣,心想堂堂一個宰相,為何要讓路呢?相如了解家僕之心意後,便表示自己連秦王都不畏懼,更何況是大將廉頗。實是因為今日趙國能安定,少不了文武百官,自己是文官,而廉頗是武官,彼此要和平相處,政局安定,如此百姓才能過著安樂、富足的生活。聽完藺相如的一番話,家僕非常感動,對藺相如更加欽佩與敬重。不久,這些話傳到廉頗耳中,廉頗即心生慚愧,便親自向相如負荊請罪,此後藺相如和廉頗互為知己,共同締造了趙國的興盛。由此公案,可知心量寬大,不僅能化解個人恩怨,更可讓國家、社稷和合。

  俗諺:「冤家宜解不宜結」,所以在「隨緣了舊業」的同時,亦要學習諸佛菩薩的慈悲心量。如讚彌勒佛偈所云:「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,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。」於修行路上,時時以慈悲心寬恕他人的過錯,自己若被誤解或犯過失時,對於他人的惡言相待,不起瞋惱,亦不以惡言還施眾生。經云:「惡人害賢者,猶仰天而唾,唾不至天,還從己墮。」相信因果之理,行「報冤行」,常懷一顆寬容心,用佛法的道理思惟、返照,便能在利他的菩薩行中完成自利,如此方不愧為修行人﹗





寬恕的當下,就是光明的開始

  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,知過能改,善莫大焉。」每個人都會犯錯,若是自己發生過錯時,總希望別人可以原諒,再給自己機會,以改過向善。同樣地,將心比心,當他人犯錯時,我們也應該恕己及人,寬容對方,給對方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/普觀精舍住持 見炯法師

  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,知過能改,善莫大焉。」每個人都會犯錯,若是自己發生過錯時,總希望別人可以原諒,再給自己機會,以改過向善。同樣地,將心比心,當他人犯錯時,我們也應該恕己及人,寬容對方,給對方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。

寬恕正念起,報復變報恩

  春秋時代有位明君楚莊王,一天晚上邀宴群臣,當宴會進行到一半時,突然火燭熄滅了,有一位喝醉的臣子,趁機戲弄了莊王的愛妾,莊王的愛妾立即拉斷這位臣子的帽帶,並且向莊王報告,希望莊王能夠處罰這位臣子。結果,楚莊王命令左右的侍者不准點火,並且傳話說:「與寡人喝酒,若是不把自己的帽帶拉斷者,就表示今天晚上沒有盡興!」群臣聽了以後,全都拉斷帽帶,大家也就盡歡而散。

  後來楚莊王與晉國作戰,不料被晉軍團團圍住,眼看情勢十分的危急,突然間,有一位勇士置生死於度外,奮然作戰,因而解除楚莊王被困的危機。戰後,楚莊王找到這位勇士,準備要犒賞他,同時好奇地問:是什麼力量使得他在緊急情況下,能完全不顧自己的生命而為自己突圍?結果這位勇士說:他就是那晚戲弄莊王愛妾的人,因為一時酒醉糊塗犯罪,幸遇楚莊王寬心仁恕,為了報恩,所以才有今日的奮勇殺敵。古德常說:「得饒人處,且饒人。」楚莊王因為寬恕,無意間與這位勇士結了善緣,也因為這個善緣救了自己一命。

  《六祖壇經》:「心悟轉法華」,即使我們眼前看到他人的缺點、過失,甚至受到對方的傷害,如果當下能夠保持覺性,心量廣大,以慈悲代替瞋恚,以寬恕代替報復,那麼本來的無明、惡緣、對立、衝突、干戈不僅可以大事化小事,避免傷及無辜,甚至可以轉化成祥和、善緣。

寬容以止惡,悲劇不上演

  當年德國的希特勒如果能夠像楚莊王,寬恕曾經傷害他的猶太人,那麼也許就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產生,也沒有迫害猶太人種種殘暴行為的發生。

  相反地,如果每一個人都像希特勒,仇恨心殷重、沒有肚量,甚至處處計較、報復,那豈不是天下要大亂了。近年來所發生的九一一事件,就是仇恨下的產物。面對如此慘痛的經驗,應該要記取教訓,不要再重蹈覆轍。學習以寬容的心,心量廣大來面對一切。

明因果善惡,恕己必及人

 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曾經遇到不法之徒的刺殺。由於大師是位契悟聖道的聖者,所以早就預知此事,因此事先放了十兩金子在座位上。到了夜晚,果然有位張行昌潛入方丈室,準備行刺,惠能大師於是伸長脖子讓對方砍殺,但是大師有修證的功德力,因此張行昌無論如何揮刀,都沒有辦法傷害到大師。這時惠能大師對他說:「正劍不邪,邪劍不正,只負汝金,不負汝命。」張行昌一聽,驚嚇地昏倒在地。醒來之後,立即向惠能大師求哀懺悔,希望出家。大師就把金子交給張行昌,同時要他趕快離去,原因是大師怕徒眾一旦發現此事,將記恨在心,進而加害張行昌。明明是張行昌做了壞事,大師為什麼如此護念他?

  事非偶然,有前前才有後後,如同有一才有二,有二才能有三。而佛法講的更明白,人有三世因果。「欲知過去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未來果,今生作者是。」因此惠能大師寬恕了張行昌,不是善惡不分,而是知因識果,所以大師說:「只負汝金,不負汝命。」

  《達磨二入四行觀》:「若受苦時,當自念言,我往昔無數劫中,棄本從末,流浪諸有,多起冤憎,違害無限。今雖無犯,是我宿殃,惡業果熟。非天非人所能見與,甘心甘受,都無冤訴。經云:逢苦不憂,何以故?識達故。此心生時,與理相應,體冤進道,故說言報冤行。」表面上,好像是別人讓我們受苦,其實更進一步推敲,為什麼別人不使他人受苦,偏偏是我們?當回光返照,檢討自己,就會發現一切都是果報還自受,所以即使是自己受苦,也願意寬恕。

  再者大師要張行昌迅速離去,不只是單方面寬容張行昌,更重要的是護念大眾,防止復仇的種子再起,犯下惡業,結成惡果。從上可知,深信因果,必能寬恕。

  從因緣果報來看,作者即受者,因此與其說是寬恕別人,實際上,是寬恕自己的無明,解除自己的煩惱、心結,同時也結束了無意義的惡夢連連。當黑暗消失,即是光明。從我們寬恕的心念一起,所有不好的事情,如同流水,都將成為過去;寬恕的當下,就是光明的開始。





寬恕的人生

  「寬恕」不僅能使他人免於恐懼不安;也能令自己身心清淨、自在,同時也是增長慈悲心最好的良方。


               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漢法師

寬以待人,處處是光明淨土


  寬恕的意義,即是以寬廣的心量,包容他人的過失。為何要寬恕?若沒有寬恕的心量,「恕」就會變成「怒」,然而「怒」不但惱害己身、心不得自在,還令他人陷於恐懼、不安,這樣損人不利己的事,是可以改變而且避免,那就是選擇「寬恕」。

  「寬恕」不僅能使他人免於恐懼不安;也能令自己身心清淨、自在,同時也是增長慈悲心最好的良方。憨山大師云:「紅塵白浪兩茫茫,忍辱柔和是妙方,到處隨緣延歲月,終身安分度時光。」佛經亦云: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。」諸佛、菩薩皆以四無量心憫念、饒益眾生,希望壞人變好人;好人成賢成聖,又怎麼會責備眾生呢?所以修行學佛之人,要常以寬廣心量,慈悲待人處事。若能如此,則心地時時是光明,處處是淨土。

以慈悲寬恕,,化災難為祥和

  曾聽聞過一則真實的故事:有一位非常孝順的兒子,法名傳毅。因為母親住院,所以常在公司、醫院間往返奔波。一日開車途中,前方滿載鋼筋的大貨車,因未將鋼筋固定,到了上坡時,突然鋼筋如亂箭般,穿透傳毅車子的前方玻璃,湧進車內,幸好駕駛座旁無人,不然必成肉醬;此時傳毅似乎感覺到有人在幫他擋著鋼筋,座椅後傾後,鋼筋從頭上穿過,頭皮被掀起,並有腦震盪,所幸未傷及身體其他部位。面對自己闖下大禍,肇事者既驚慌又恐怖,不知如何是好,傳毅向對方借了行動電話開始聯絡:「二哥我車禍了,請到XX保險公司辦初險;三哥我在那裡……請將車子送至汽車修理廠;四哥請陪同警察至……;大哥請送我到醫院……。」打完電話後,傳毅隨即安撫對方:「沒事!沒事!不用緊張,心情放鬆。」其實傳毅此時已是血流滿臉。當傳毅的大哥一到,才將他扶上車,馬上他就昏倒了。

  在醫院醒來時,孝順的傳毅想到的第一件事,就是叮嚀兄弟姊妹勿讓母親知道;接著就是安慰肇事者,「已經沒事,你可以放心回去!」完全沒有提到要對方理賠之事。之後哥哥問:「為何不要求他賠償?」傳毅回答:「車禍中最擔心、緊張、害怕的就是肇事者,看到對方已經很苦了,自己又怎麼忍心增添他的情緒壓力呢?而且自己也有保險。」兄弟們對於傳毅處理的方式,一直說他好傻,大概頭撞壞了。

  康復後的傳毅,與大眾分享車禍的心境時,說道:「若不是在車禍前曾受三皈、五戒及八關齋戒,現在可能已向閻王報到了!」由於受三皈、五戒及八關齋戒的功德,在諸佛菩薩、護法龍天的庇佑下,才使自己能重報輕受,在大難中撿回一條生命,也讓自己對佛法的信心更增勝。」當他人問傳毅:「為何在這場車禍中,能如此地保持冷靜、又能寬恕肇事者?」傳毅說:「因為有佛法的力量與薰修,讓自己臨危時,這念心還能清楚明白,知道該處理、該做什麼事;佛法也讓我學會了慈悲與寬容,唯有以此方式,才是解決事情最省事、有效率,且最和氣、圓滿的方法。」

以寬恕開創自他的淨土

  「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,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。」寬恕他人是慈悲;改變自己、感化他人是智慧,佛法的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的戾氣,讓社會更祥和,人生更光明。

  故事後記:事情過了多年,貨車司機的淨土,是更加小心翼翼地駕車;而傳毅則找到自己的極樂淨土──在中台禪寺 覺大和尚的座下出家,將一己的小愛化為大愛,希望用有限的生命弘揚佛法,讓更多的人得到佛法的利益。





任心遨遊大自在
 

  「寬」是不記他人的過錯,「恕」則是原諒他人的過錯,所以寬恕是忍辱及慈悲的積極表現。

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膽法師


寬恕是自利利他的善行

  寬恕是自利利他的善行。「寬」是不記他人的過錯,「恕」則是原諒他人的過錯,所以寬恕是忍辱及慈悲的積極表現。所謂「怒」是心奴,「恕」是心如。瞋心一起,因為不能作主、無法寬恕他人,進而引發身口意三業造惡,就成為自己心的奴隸,將來更須承擔種種苦報;相反地,如果知道回光返照,忍惡無瞋,這念心如如不動,且寬恕他人,作自己心的主人,如此就得大自在,不但自利亦能利他。

用佛法的智慧,涵養心量

  了解寬恕的重要性,要如何透過思惟佛法的道理以擴大心量呢?首先需建立正確的知見,即佛法中的真理智慧——相信佛性本具、因果及緣起性空之理。我們的心量之所以無法寬大,首先可能對佛性本具的信心尚未建立,因為倘能肯定自己的佛性,則當下就能肯定眾生的佛性,如此自然能寬容對待眾生,不會與他人斤斤計較,所以古德云:「忍辱第一道,先須除我人,事來無所受,即真菩提身。」進一步深信因果的人,更能以慈悲心待人,如果我們無法寬恕他人,其實就是不能寬恕自己,最後仍是果報還自受。知道一切法因緣和合的道理,大眾都是彼此互相依存,自然就能升起感恩之心,有了感恩的心,心量漸廣,明白我們總是得之於人者太多,出之於己者太少,所以每一個動作、每一次發心也要以回饋大眾為出發點。

  建立正知見後,才能在正知見上起正思惟。思惟清楚佛法的道理,更進一步起而行,所謂知行合一、解行並重,結合佛法與修行,方能使行者獲得最大的法益。

用寬恕取代心中的仇恨

  過去一位富迦羅越長者有兩個兒子,在他重病即將辭世前囑付大兒子說:「你弟弟年紀小,今後希望你能夠幫助他成家立業,不要讓他受饑寒之苦。」富迦羅越長者往生後,依著父親的遺言,兄弟倆和睦地共同生活。但禁不住妻子的不斷慫恿:「等到弟弟長大後,一定會和我們分家產,我們本來擁有的東西都會被他拿走,為了防患未然,何不現在就將他趕出門呢?」時間久了,哥哥完全忘記了父親臨終前的叮嚀,決定將弟弟帶到城外的墳墓旁,然後殺害他。

  有一天,哥哥佯言要帶弟弟去城外走走,兩人一路上有說有笑地來到墳墓邊。哥哥二話不說,趁弟弟不注意的時候,拿起繩子將他綁在柏樹上。此時,原本心中充滿殺意的哥哥看著天真無邪的弟弟,想到畢竟是兄弟一場,實在狠不下心親自殺他,於是決定讓他由虎狼野獸吃掉或惡鬼害死吧!因此欺騙弟弟說:「你最近做錯了許多事,今天就罰你一個人在這裡過夜,讓你有足夠的時間反省自己的過錯。明天一早,我再來接你回家。」於是頭也不回地離開了。黑夜中,飛禽走獸的嘶喊聲嚇壞了無依無靠的弟弟,於是他放聲大哭並對著天空嘆氣地說:「現在的我陷入極為困厄恐怖的境地,三界之中有什麼人具足大慈悲心,能夠讓我依靠並解除心中的懼怕呢?」此時,佛陀即以禪定力大放光明,不但除去黑暗,也讓弟弟身上的繩子自然脫落。慈悲的佛陀走到弟弟的面前問他:「你有沒有什麼願望啊?」心中充滿清涼的弟弟知道是佛陀的慈悲力量,使他能夠解脫困境,心想該如何報答佛的恩澤呢?於是他當下發願:「願我發無上菩提心,將來成就佛道也能度脫一切眾生,令離苦得樂!」佛隨即為他宣說正法,弟弟蒙受法益後告訴佛陀:「雖然我的哥哥起惡念,違背父親的囑付而加害於我,但也正因為如此,才使我得以見佛聽聞法要斷除生死之苦,現在我應該回去報答他的恩德!」於是辭別佛陀回到了家中,兄嫂兩人非常慚愧自己的惡行而無顏相見。弟弟告訴哥哥:「雖然您聽信妻子的惡言將我囚禁在墳墓間,但是因為這個因緣使我今生能夠聽聞佛法,解脫煩惱而成就道業,實在太感恩您了!您實在是我的大恩人啊!」於是為夫妻二人宣說佛法,使其心開意解,當下就證得了初果。

心懷寬恕,得大自在

  由是可知,寬恕能化解一切仇恨,不但自己得到利益,更能利益他人。其次,知恩、感恩、報恩之心能夠長養我們寬容的心量,因為時時刻刻感念他人的恩德,想盡辦法回饋都來不及,如何能起瞋心而無法原諒別人呢?古德云:「若逢知己宜依分,縱遇冤家也共和,寬卻肚皮須忍辱,豁開心地任從他。」以慈悲柔軟的心常行寬恕,任心遨遊,得大自在,是我們立身處世乃至社會安定,及世界和平的活水源頭,也是成就一切功德、自利利他的善行!

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