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心遨遊大自在
「寬」是不記他人的過錯,「恕」則是原諒他人的過錯,所以寬恕是忍辱及慈悲的積極表現。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膽法師
寬恕是自利利他的善行
寬恕是自利利他的善行。「寬」是不記他人的過錯,「恕」則是原諒他人的過錯,所以寬恕是忍辱及慈悲的積極表現。所謂「怒」是心奴,「恕」是心如。瞋心一起,因為不能作主、無法寬恕他人,進而引發身口意三業造惡,就成為自己心的奴隸,將來更須承擔種種苦報;相反地,如果知道回光返照,忍惡無瞋,這念心如如不動,且寬恕他人,作自己心的主人,如此就得大自在,不但自利亦能利他。
用佛法的智慧,涵養心量
了解寬恕的重要性,要如何透過思惟佛法的道理以擴大心量呢?首先需建立正確的知見,即佛法中的真理智慧——相信佛性本具、因果及緣起性空之理。我們的心量之所以無法寬大,首先可能對佛性本具的信心尚未建立,因為倘能肯定自己的佛性,則當下就能肯定眾生的佛性,如此自然能寬容對待眾生,不會與他人斤斤計較,所以古德云:「忍辱第一道,先須除我人,事來無所受,即真菩提身。」進一步深信因果的人,更能以慈悲心待人,如果我們無法寬恕他人,其實就是不能寬恕自己,最後仍是果報還自受。知道一切法因緣和合的道理,大眾都是彼此互相依存,自然就能升起感恩之心,有了感恩的心,心量漸廣,明白我們總是得之於人者太多,出之於己者太少,所以每一個動作、每一次發心也要以回饋大眾為出發點。
建立正知見後,才能在正知見上起正思惟。思惟清楚佛法的道理,更進一步起而行,所謂知行合一、解行並重,結合佛法與修行,方能使行者獲得最大的法益。
用寬恕取代心中的仇恨
過去一位富迦羅越長者有兩個兒子,在他重病即將辭世前囑付大兒子說:「你弟弟年紀小,今後希望你能夠幫助他成家立業,不要讓他受饑寒之苦。」富迦羅越長者往生後,依著父親的遺言,兄弟倆和睦地共同生活。但禁不住妻子的不斷慫恿:「等到弟弟長大後,一定會和我們分家產,我們本來擁有的東西都會被他拿走,為了防患未然,何不現在就將他趕出門呢?」時間久了,哥哥完全忘記了父親臨終前的叮嚀,決定將弟弟帶到城外的墳墓旁,然後殺害他。
有一天,哥哥佯言要帶弟弟去城外走走,兩人一路上有說有笑地來到墳墓邊。哥哥二話不說,趁弟弟不注意的時候,拿起繩子將他綁在柏樹上。此時,原本心中充滿殺意的哥哥看著天真無邪的弟弟,想到畢竟是兄弟一場,實在狠不下心親自殺他,於是決定讓他由虎狼野獸吃掉或惡鬼害死吧!因此欺騙弟弟說:「你最近做錯了許多事,今天就罰你一個人在這裡過夜,讓你有足夠的時間反省自己的過錯。明天一早,我再來接你回家。」於是頭也不回地離開了。黑夜中,飛禽走獸的嘶喊聲嚇壞了無依無靠的弟弟,於是他放聲大哭並對著天空嘆氣地說:「現在的我陷入極為困厄恐怖的境地,三界之中有什麼人具足大慈悲心,能夠讓我依靠並解除心中的懼怕呢?」此時,佛陀即以禪定力大放光明,不但除去黑暗,也讓弟弟身上的繩子自然脫落。慈悲的佛陀走到弟弟的面前問他:「你有沒有什麼願望啊?」心中充滿清涼的弟弟知道是佛陀的慈悲力量,使他能夠解脫困境,心想該如何報答佛的恩澤呢?於是他當下發願:「願我發無上菩提心,將來成就佛道也能度脫一切眾生,令離苦得樂!」佛隨即為他宣說正法,弟弟蒙受法益後告訴佛陀:「雖然我的哥哥起惡念,違背父親的囑付而加害於我,但也正因為如此,才使我得以見佛聽聞法要斷除生死之苦,現在我應該回去報答他的恩德!」於是辭別佛陀回到了家中,兄嫂兩人非常慚愧自己的惡行而無顏相見。弟弟告訴哥哥:「雖然您聽信妻子的惡言將我囚禁在墳墓間,但是因為這個因緣使我今生能夠聽聞佛法,解脫煩惱而成就道業,實在太感恩您了!您實在是我的大恩人啊!」於是為夫妻二人宣說佛法,使其心開意解,當下就證得了初果。
心懷寬恕,得大自在
由是可知,寬恕能化解一切仇恨,不但自己得到利益,更能利益他人。其次,知恩、感恩、報恩之心能夠長養我們寬容的心量,因為時時刻刻感念他人的恩德,想盡辦法回饋都來不及,如何能起瞋心而無法原諒別人呢?古德云:「若逢知己宜依分,縱遇冤家也共和,寬卻肚皮須忍辱,豁開心地任從他。」以慈悲柔軟的心常行寬恕,任心遨遊,得大自在,是我們立身處世乃至社會安定,及世界和平的活水源頭,也是成就一切功德、自利利他的善行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