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0
 
本期主题──忍辱










觉大和尚开示忍恶无瞋




 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一个“忍”字,尤其是忍恶,如果能够忍受外面境界所带来的一切恶业烦恼,这念心静下来,就不会起瞋恚。反之,若不能忍,瞋心一起,就是“火烧功德林”,不仅烧去自性功德,同时也会造作恶业。所以,不论面对顺境、逆境都要忍,能忍下来,心就安定;定,就是修行学佛的目的之一。释迦牟尼佛过去修菩萨行时,曾为忍辱仙人,因为能忍,所以成就了忍辱波罗蜜;最后,端坐菩提树下,也因忍心不动而降伏魔军,成就无上正等正觉。所以,“忍辱”之法,殊胜难伦。

汝自禁息,当无瞋责

  明白“忍辱”的重要与殊胜,在日常生活中,当他人给自己境界时,又该如何面对?“汝自禁息,当无瞋责。”此时,就要正襟危坐、临危不乱,要有这种定力。“禁息”就是修忍辱,绝不与对方一般见识。身口要平静、不动,心也要平静、不动,这就是一种定;有了定,就能息灭瞋心的烦恼。所以,自己要先有这种认知,无论他人如何扰乱,自己一定要禁息,否则就容易被影响,乃至退失菩提心。

  禁息之后,还要“当无瞋责”──不起瞋心。责,就是责备、责骂对方为何对自己无理?非要与对方讲出个是非、公道,如此就不是忍。因为与对方谈判、论是非,就变成了凡夫俗子,非关修行。所以“当无瞋责”,就是要逆来顺受,自己反省检讨:被对方如此的扰乱,这就是自己过去的业;可能自己过去曾经如此对待他,所以要甘心甘受,不再指责对方。假使真正能做到这种“忍”的境界,不论对方如何毁谤、加害、辱骂,自己都能不理它,这念心保持如如不动,了了常知,心当中就会有无量的光明、智慧,有定力、智慧,就能产生感通。

忍者无敌

  佛陀时代,富楼那尊者想到民风野蛮、好勇斗狠的输卢那国弘扬佛法。佛陀问尊者:“假使你去了,那个国家的人民对你又骂、又毁谤,你该怎么办?”尊者回答:“世尊!如果他们骂我、毁谤我,我会心生感谢;因为他们没有打我,还算对我很客气。”世尊再问:“假如他们进一步打你,你又该如何?”“世尊!他们打我是帮我消除业障,而且他们虽然打我,但没有将我打死,所以我还是很感谢!”尊者平静地回答。世尊最后再问他:“如果被打死了,你又该如何?”尊者说道:“世尊!这个身体本是业报之身,前世造了无数恶业,今生又有老、病、死苦。若因此为法捐躯,也了无遗憾!”由于富楼那尊者这种“忍辱”的精神,最后终于感化了输卢那国的人民,从此虔信佛法。

  佛法说的“忍辱”是最真实的道理,世间人不了解,有了委屈、瓜葛,就要四处评理;这不是佛法,也不是修行,“忍人所不能忍”才是佛法。即使受了委屈,虽然是我有道理,也不抱怨、批评,事情一旦水落石出,不仅真相大白,豁达的心量更能获得大众的尊重,这就是一种功德。

能忍即得解脱

  “忍”,不只是逆境要忍,顺境也要忍。逆境中要忍,或许比较容易,因为这种境界很明显。例如他人给自己不好的脸色、粗恶的言语,眼一看、耳一闻就能察觉,就知道要提起正念,回光返照,忍心不动。相对地,在顺境中要忍心不动,就不容易了。譬如看到好吃的食物,相貌姣好的男女……,这些都是顺境,从中要忍心不动、不起贪爱是不容易的,所以佛经云:“忍色忍欲难”。然而,若能一念返照,忍得下来,心也就能得清凉、得解脱。

  唐朝的宰相娄师德,学问渊博,品德高尚。他的弟弟也很有才华。一次弟弟被派任州牧,上任前去向娄师德告辞。娄师德说:“我当宰相,在朝廷遭到很多人的嫉妒,你现在去当州牧,一定也会有人在背后嫉妒、毁谤,如果遭到恶言或恶人相害,你该怎么办?”弟弟答:“请您放心,我就是一个‘忍’字,如此,就能保全自己的性命。”娄师德又问:“如果有人当面毁谤你、骂你,你怎么反应?”弟弟说:“我不理他,笑一笑就好了。”哥哥说:“假使你这一笑,人家更气,马上朝你脸上吐口水,你怎么办?”弟弟又说:“这很简单,我不跟他计较,把口水擦掉就行了。”娄师德说:“你这么做,我很不放心……”弟弟问:“我只是擦去口水,并没有和他计较,为什么您还不放心呢?”娄师德表示:“人家已经气到极点,才吐你口水,你又将口水擦掉,对方岂不是更气。所以,你最好不要擦掉,让口水留在脸上自然干了就好。”这就是成语“唾面自干”的公案,这也是修忍辱的表现。

  佛法没有别的,就是一个“忍”字,不仅度众生要忍,乃至修行从最初的伏忍、信忍、顺忍、无生法忍,最后到达寂灭忍,成就佛果,都离不开“忍”。能忍,不仅能圆满世间的家业、事业,更能成就出世间的道业,圆成无上佛道。




善观因缘法 安忍自如如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/普天精舍住持 见某法师

  宋朝大学士苏东坡居士,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,由于为人耿直,以致仕途并不顺利。当他被贬到江北瓜州作官的时候,在一江之隔的金山寺,认识了高僧佛印禅师,两人经常谈经论道,成了莫逆之交。一天,东坡居士的灵感来了,随即写了一首自诩为不朽的禅诗:“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;八风吹不动,端坐紫金莲。”他再三吟咏,感到非常得意,认为这首颇具修持的创作,如果让佛印禅师看到,一定会赞不绝口,于是赶紧派书僮过江,专程送给佛印禅师欣赏印证。谁知禅师看后,只批了两个字,便交给书僮原封带回。

  苏东坡在期待中接回“佳音”,总以为禅师会赞叹一番,急忙打开一看,只见禅师歪歪斜斜地写了“放屁”两个大字。苏东坡看了,火冒三丈,随即叫书僮赶忙再备船过江,要亲自到金山寺去找佛印禅师理论。到了对岸,却发现佛印禅师已经出门,而门上留了几个字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打过江”苏东坡看了才恍然大悟,惭愧不已!

  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公案,许多人都觉得很有趣。但是,究竟“八风”是什么呢?

  所谓八风,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八种境界:称、讥、毁、誉、利、衰、苦、乐。能够安忍于这八种顺逆境界,喜风不动,逢苦不忧,这就是忍的功夫。

顺境逆境,不离忍辱

  世间人不知道要忍,遇到不顺己心的境界,就放纵自己的脾气,破口大骂,作出伤害他人的事情;遇到顺心的事情,便骄傲自大,得意忘形。学佛了,知道要修忍辱行,可是常常忍不住,事后才懊悔不已。忍的功夫是磨炼出来的,不是嘴巴说忍,就可以忍得住。修行学佛从初开始到成佛,从伏忍、顺忍、无生法忍,到究竟的寂灭忍,都离不开一个“忍”字。

  有一位居士在学校当厨工,动作俐落,反应很快,很受上司的喜爱;和他一起共事的是一位动作缓慢,反应不佳的中年妇女。这位居士每次看到他的同事动作慢吞吞的,错误百出,心中很是不满,甚至脾气一来,就破口大骂。学佛之后,每当他对同事有所不满时,他就要求自己不可以说话,只以点头、摇头回答别人的问题,因为他怕自己一开口,就会说出伤人的话语。等到脾气过了,才开始说话,跟同事道歉自己不佳的态度,这就是伏忍。

体认真实,化解烦恼

  伏忍只是石头压草,更进一步还要透过佛法的道理,化解心中的烦恼。一般人之所以不能忍的原因,就是看不清楚事实的真相,把虚妄不实的境界,当成是实实在在的。什么是事实的真相呢?如同《金刚经》所讲的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有位居士听到《金刚经》这么说,回家就跟他的母亲讲:“一切都是假的,钱也是假的。”他的母亲很不高兴的说:“钱怎么会是假的,它是真的呀,没有钱还买不到东西呢!”

  佛法中所谓的真假和世间人以为的真假是不一样的。就佛法而言,只要是随着时空、因缘改变而变灭的,都称为假有。

  例如新台币在台湾流通,到了某些国家也许就不具购买力;随着空间的转变,新台币的价值也就改变了。乃至于在有些地方的交易方式是以物易物,即使有钱也买不到东西。过去没有二百元的钞票,现在有二百元的钞票,过去有五角的钞票,现在没有五角的钞票,从无到有,从有到无;乃至于过去五角的钞票,只具有五角的购买力,现在却要花更多的钱来买一张五角的钞票。所以事物的价值也只是因缘和合暂时存在于现在这个时空中,等到因缘过去了,价值也就不存在、甚至改变了,所以说是虚妄不实。能如是观察万法的虚妄,便能远离执着烦恼,不随境界风起舞、摇摆。

觉察、觉照,转恶念成善念

  除了钱币,一切有为法,诸如我们的容貌、身家财产,乃至于山河大地,都会随着因缘而改变、都是虚妄不实的。超越一切时间、空间,不随着时空的转变而改变,才是真实,那就是众生本具的这念心,亘古亘今,始终不变。

  想要提升忍的功夫,达到八风吹不动的境界,先要看清事实的真相,常常从境界中起观,思惟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的道理,转变万法实有的观念,才能从境界中出离;再者就是要能止念、转念,经云:“莫轻小恶,以为无殃,水滴虽微,渐盈大器,凡罪充满,从小积成。”身口意所造作的恶业,都是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恶念渐渐积聚而成。例如看到同事的作为,心中觉得有些不欢喜,自己没有觉察,又随着过去的习气,在心中嘀咕、抱怨,不断地积聚不满的恶念,以至于最后口出恶言,甚至于拳头相向。如果能够于念头初动之时,就能觉察、觉照,转恶念成善念,身口就不至于造恶业了。

亲近正法,调伏自心

  众生无始劫来的习气、烦恼深厚,虽了达“忍辱”对人生的重要性及修习的入手处,但这念心还是作不了主。所以,初初修习时,最好能亲近正法道场,在善知识引导中,藉由道场中的种种善缘,培养自己的“忍辱”力。

  例如参加精舍的禅修班,一方面藉由静坐,让妄心止息下来,培养这念心的作主能力;二方面透过听经闻法,了达人生的真理,确立正知见;再者,藉由出坡作务,磨炼心性,涵养自己忍辱的功夫。如出坡中,当他人的意见与自己相左时,不由得一股瞋恼从心而生,但随即想到法师平日“对人以和”的教导,马上就将瞋心勉强降伏下来。如此,忍一次、二次、三次……,这念心愈来愈柔软,“忍辱”的功夫也就随之增长;随着“忍辱力”的增长,最后不仅在道场,乃至在家庭、工作中,逆境现前时也能忍。无形中,即改善了自己的家庭气氛及人际关系,人生自然愈走愈光明。反之,少了道场禅修、听经闻法的助缘,在日常中往往境界一来,自己就“忍不下”,为境所转,放任心中的贪瞋痴烦恼,造作种种恶业,流转生死。

  所以,道场中佛法的薰习是成就“忍辱”的最佳助缘,在道场中眼见耳闻都是清净的三宝,自然而然就能让自己提起正念,忍下自己贪瞋痴的烦恼;能“忍”,慢慢的烦恼减少了,心愈来愈清净,最后即能回复本来清净的自性。

  明白了“心”、“境”与“忍辱”的关系,就要抱持着一颗精进学习的心,常常静坐思惟这些道理,并在生活中实践。因为众生无始劫来贪瞋痴等烦恼,非一日所造成;今欲去除这些烦恼,也非一蹴可几。所以要发精进心、长远心。经言:“如是因,如是果”,能忍一分就有一分的功德,能忍十分就有十分的功德,只要有耐心、恒心,最后终必成就“忍辱”力,成为佛法所说的“有力大人”。




忍辱入道 超越自我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/编辑部

  人生在世为什么要修忍辱呢?首先就要明白“我”这个字的意义。将“我”字拆开来看,是由干、戈两个字结合而成,由此可知,有了“我”就有干戈,有干戈相伐的时候,就是因为有我的缘故。所以,修行要破我执,首先就要从忍辱入道。

  以前,有一位修行人,名叫巴楚仁波切,是一位证悟的行脚僧。有一次,他听说有一个著名的隐士,长久都过着隐居的生活,于是就去拜望这名隐士。当他走进这位隐士昏暗的洞穴时,隐士即开口道:“你是谁?你从何处来?将往何处去?”巴楚回答说:“我从我背后的方向来,将往我面对的方向去。”隐士困惑地又问:“你在那儿出生?”巴楚答:“人世间。”这个时候,隐士变得有些激动的说: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“无作瑜伽士。”巴楚以不速之客的身分回答着。

  接着巴楚仁波切以天真的口吻询问隐士,为何住在这偏远的地方?这个问题正是隐士期待已久的,他隐忍着心中急欲表现的骄傲,微微清了喉咙缓缓地说:“我在此已住了二十年,我正在修至高无上的忍辱波罗蜜。”“非常好!”巴楚说;然后,便倾身向前仿佛要透露什么般,对隐士耳语:“像我们这几位老骗子,还无法做到您现在所做的事!”隐士愤怒地从座位上暴跳起来对巴楚说:“你想你是什么东西,胆敢这样扰乱我的闭关修行?谁支使你来?为什么你不让我这谦卑的修行人安安静静的禅修?”巴楚平静地说着:“好啦!朋友!现在,你的忍辱波罗蜜到那儿去了呢?”

遁逃的隐士──我执

  初初看到这个公案的时候,就像暗示着自己修行的盲点。故事中的隐士,正象征着吾人自以为是的修行心态,当面对一切生忍(众生加诸于我们)的烦恼时,自己能不能够忍得下来?自己能有几分的真实功夫呢?修行的目的,是为了修掉我执,但往往总是逃境以安心,以为离开了人群就没有烦恼,钦羡隐士般的生活,当境界现前的时候,就开始怪东怪西,怨怪他人对自己的口气,怀疑别人的动机,抱恨他人的挑衅,于是大声疾呼:“这一切都是别人的错!”

  然而,到底是谁错了?是隐士?还是那位不速之客?在修行的路上,有一个需要学习的观念,就是在一切的因缘所生法中,不去批评、论人是非长短,而是从一切际遇、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中,去发现自己最根本的我执!在各种境界中磨炼、考验,学习真正的忍辱,看看自己的心到底能否做到忍心不动?

忍心不动,真正大解脱

  以佛法而言,忍的境界很多,不外乎生忍、法忍。“生忍”,指的是有情众生对我们的考验,有顺境的考验,也有逆境的考验。当众生对我们恭敬供养、尊重赞叹时,要能忍心不动;当众生对我们刀杖驱逼、辱骂中伤时,更要忍心不动。“法忍”,则包含心法、非心法。心法就是内心中的种种烦恼,非心法则是指饥寒冷热、风霜雨打等生理及天候变化的考验;不论心内或心外的纷纷扰扰,都要能忍心不动。

  所谓“忍字心上一把刀”,代表修忍辱时,就像胸口被人插了一把刀,这念心还能保持如如不动。这样的心境是超越的,所以从伏忍、顺忍、无生忍、乃至寂灭忍,到达最极致的时候,不但可以破除我执,更可以破法执,而达到真正的大自在、大解脱,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。

说得一丈,不如行得一尺

  在日常的生活中,应如何将忍辱的精神运用出来呢?打个比方,在面对是非纷争的时候,仔细看看自己的心,有没有对别人记仇?记恨?用各种方法想尽办法打击别人?看到他人的优异表现时,能不能随喜赞叹?还是心怀竞争和嫉妒呢?看到他人的不幸,是包容?还是幸灾乐祸?在一个团体中,有没有尊重他人的佛性?还是以自我为中心争强出头呢?面对名利和赞叹时,自己有没有谦虚惭愧?还是得意忘形?

  世间人喜欢勿忘我,而修行人就是要忘掉我,因为一个“我”字,是带给自己、别人一切不幸和灾祸的根源,所以要藉由忍辱来磨炼一切烦恼。《佛遗教经》云:“忍之为德,持戒苦行所不能及,能行忍者,乃可名为有力大人。”可见真正的大雄大力是慈悲,真正的苦行莫过于忍者卓越的心,所以《四十二章经》中佛说:“忍者无恶,必为人尊。”

  看看大愿地藏王菩萨的精神,就是行忍者的表率,在痛苦的地狱深渊中,不受动摇,兼能拔苦,假如我们没有忍辱的功夫,又该如何度众拔苦呢?如果不能忍一切烦恼,又如何能带给别人法喜?如何荷担如来家业呢?哎!与其说得一丈的惭愧,不如将忍辱波罗蜜落实下来,行得一尺吧!




能忍自安



              文/中台女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见认法师

  很久以前,在阿练若池水边,有两只大雁和一只乌龟,结为好朋友,一起在池边生活,互相关照。过了一些时候,却发现每天赖以维生的池水,竟然渐渐地干涸了。于是大雁告诉乌龟:“这个池水干枯后,你的生命会受到很大的威胁。我们不能在这里等死,所以我想到一个好方法,可以保全大家的生命。你可以咬住一根树枝,然后我们二个各衔住树枝的一端,这样就可以带你飞到有水源的地方,我们又可以一起快乐地生活了。可是,有一件事你一定要记得,当你咬着树枝时,不论遇到任何事,千万不能开口哦!”

  于是大雁和乌龟一起咬着树枝出发了。当他们经过村落时,刚好有许多正在游玩的小孩,抬头看到在空中的大雁及乌龟,因为觉得画面很新奇又有趣,便大笑着说:“快来看!有两只雁衔着树枝,带着一只咬着树枝的乌龟在空中飞。”乌龟看到这么多小孩在取笑它,非常地生气,便开口说:“跟你们有什么关系!”大雁听到乌龟的声音,心中一惊!接着,只听到在空中回响的声音,失去树枝依靠的乌龟,迅速地掉落,活活摔死了。

活在当下

  日常生活中,我们也常为了逞一时之勇,而冒然地做出让我们遗憾终生的事。因为一句话或一件事,反唇相讥;或咽不下这口气,而跟家人、朋友断绝多年的亲情或情谊,或者离开自己辛勤经营的工作,拆散努力创建的家庭……。甚至有人因而开快车、与人起争执而丧失宝贵的生命。就只为了一句话!《憨山大师劝世文》有言:“常观硬弩弦先断,每见钢刀口易伤,惹祸皆从闲口舌,招愆多为狠心肠。”小事难忍,即犯大过。别人说过的一句话,我们常常记在心里,一天、一月、一年、十年,甚至一辈子。其实,仔细想想这句话在人生当中,到底有多重要呢?那个骂你的人,现在在那里呢?这句话又在那里呢?真正用这句话继续骂自己的──其实是自己呀!

对人以和

  多元的社会,个人思想及观念都趋于多元化,但是我们常常为了重视自己的需求,而无法与周遭事物和平相处。以自我中心为导向的社会,因价值观的差异,常导致人我之间冲突与对立不断。在习惯以自我意见为意见的现今社会,想要以自己的观念,去左右他人的观念,是不太可能的事。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,与人广结善缘,可以将“中台四箴行──对人以和”,作为我们待人处事依循的方向。凡事能为别人着想,而不是只想到自己;能正视彼此的差异,不以一己的观点及角度去看待事物。心行平等,则心中没有障碍,就能以广大的心量,去看待所有的差异,从而包容、欣赏这些差异,如此人际、家庭将会更和睦,社会也就能更和平。

慈悲视众生

  《佛说四十二章经.恶还本身》提到有人骂佛,佛默然不对。佛教示弟子们:对于别人的辱骂,要能将这念心安住在正念、正定上,如如不动,而骂人者终须自承恶果。所以看到有人因生气而骂人时,应该起慈悲心,怜愍此人因为瞋火中烧,心作不了主,而激动地指着别人大骂,不能作主的人有多苦!又何必加入这场生气的情境中,让自己的身心受瞋毒所害呢!

  如果听到不顺耳的话,我们可以想想,如果他说的是错误的,那么他说的又不是我,既然不是我,又何劳跟他一般见识;如果他说的是事实,那他说的并没有错,所谓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”,我们只要直下承担,勇敢地面对,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!不去跟别人的恶口相应,忍下来──他说我不说,他骂我不骂,他动我不动;一个巴掌拍不响,这样就能避免因生气失去理智,造成的不良后果。

省思

  《佛遗教经》云:“能行忍者,乃可名为有力大人。”心中有烦恼要忍下来,不管面对任何境界也要忍下来,能忍自安。现今社会人与人相互依存,众缘和合才能成就所有的事。对每一个人都要心存感恩,因为众人的努力,我们才能生存在这个世界上。《憨山大师劝世文》言:“红尘白浪两茫茫,忍辱柔和是妙方。到处随缘延岁月,终身安分度时光。”时时坚住正念,面对各种不同的境界,心不随境转,将和谐的心带到家庭、工作职场,就能影响周遭的人,我们所处的地方就是一片清净之地。




慈悲没有敌人
 



                   文/普圆精舍护法会副总干事 朱玉玲(传献)


  犹记得踏入佛门之初,是自己职场上最灿烂得意的时候,刺猬的日子过了不知多久,感恩菩萨慈悲,给我一个反省检讨的机会,也给了我这个在顺境中不知惜福的人,当头棒喝。我常常忽略了这是“做人跟做事”一样重要的社会。总以为自己努力的工作,会给自己一个好未来,殊不知,所有的事都是因缘和合。从未想过将“中台四箴行”这么好用的法宝落实于职场上,以至于遭受前所未有的对待,虽然不公平,虽然愤怒、生气、怨恨,但事实就是:“你必须离开待了十一年的公司!”

  留下满腔的怨恨,及随之而来的压力,更有太多的面子问题放不下。我不断地问自己:为什么?为什么这样?将上过的禅修课法门全搬出来,不断地告诉自己:这是因缘,要放下,没有人故意要害你,这是因缘和合,世间所有一切都是虚幻的,毕竟空寂……。但,却无法用得上功。

  职场多年顺境,在不知不觉中,将“习气”愈养愈大,从不知顺境中亦需要忍耐,忍耐地不过度膨胀自己,忍耐地保持谦卑。以前常觉得是我在忍耐大家,但到底是别人处处忍让我呢?还是我让大家?所有的答案到此一目了然。看着自己工作、经济、生活、陷入空前的危机,至亲好友刻意的疏远,甚至冷嘲热讽,而我每天怨天尤人,恶念不断,再忏悔每个恶念。日复一日,陷在这个吊诡的轮回中无法自拔。在这段不算短的日子里,师父不断地提醒:“要心量广大,要感恩;在逆境中要多忍耐,保持善念,多修福报;要真心的赞叹别人,要柔软,有慈悲心;要多拜忏,真正的忏悔是消业障最好的方法。”

  有一天拜忏的时候,那念至诚恳切的心出现了──“我真心诚意的忏悔,无始劫来,不知做过多少恶事,今日所有果报都是我应受的。”当这一念心起,所有的事都变得清明起来。“是啊!是自己的慈悲心不够,无法善解别人的用心;只要保持这念善意,所有的境界就不再那么沉重了。”大和尚的开示,师父的提醒,为什么都听了却没有真正了解呢?原来,自己的解行不能同步呀!继之而起的是,感恩每个顺逆境因缘出现的活菩萨,感恩修行路上每位提醒我的师兄弟,感恩自己放弃自己的时候,却不曾“放手”的师父们,更感恩大和尚建设道场、精舍,让我在最无助的时候有一个大家庭可以安住身心,继续修行。感恩,再感恩,自己是多么幸福啊!

  现在,外在的境界依旧,但日子在感恩及慈悲的轨道进行着,天天都是富足而盈满的,不再有需要忍的事,更没有需要忍的人,一切一切都尽在不言中。




上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