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物质变异中探究无常的真理
文/普亲精舍住持 见桅法师(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博士)
前言
六祖惠能大师云:“菩提自性,本来清净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”众生既然皆有本具清净的自性,为何我们迷失了本来的清净自性而在六道中轮转?既然“但用此心”即可“直了成佛”,为何在学佛道上,我们的道心却起起伏伏,无法直下承担,一念到底?这是因为众生有四种颠倒,即错认世间的欲乐是“常(恒常、真实的)、乐(快乐的)、我(可以主宰、实在的)、净(清净的)”,于是产生种种贪着、取舍、得失,心无法得到安定,所以道业也就进进退退,起伏不定。反之,假如能体悟世间一切是无常,是不实在、不真实的,就不会执着世间的欲乐是快乐、值得追求的,破除这念贪着,心就容易安住在法上,进而得到安定及解脱。
世间无常──动转生灭刹那不住
《八大人觉经》云:“世间无常,国土危脆,四大苦空,五阴无我。”当我们看到日常生活中的桌子、玻璃、墙壁,乃至最坚硬珍贵的钻石,可能都会觉得它们是固体,是坚硬的、不动的。可是若以科学的眼光来看或仪器测量,构成这些物质的原子并不是静止的,而是一直在震动,只是以肉眼看不出来。一般而言,在原子级的微观尺度,组成物质的原子很难是静止的,因为物理热力学第三定律告诉我们物质要达到绝对零度(约负273.15℃)是不可能的,物质既有温度,就有能量,其中的原子就不会是完全静止的,尤其日常生活温度比绝对零度高出甚多。
若把尺度放大看,当我们看到壮丽的山河大海时,我们可能忽略了,在几百万、千万或几亿年前,现在大海的位置以前可能是陆地,现在是高山的地方以前可能是大海,地球科学的研究显示,几亿年前地球的陆地不像现在分成几个大洲,而是一个陆块,未来可能还会汇聚在一起,而现在的陆地也不时的在移动,只是移动速度很慢,陆块移动也使得地表的面貌产生种种变化,所以古人言“沧海桑田”,其来有自。
如将尺度放到最大,当我们在郊外没有光害的夜空或天文照片中看到绚丽的繁星,陶醉于观星赏星之余,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到这些美丽的星星,是从距离我们地球很遥远的星球所发出来的光,这些光经过很远的旅途,可能是几亿或几十亿光年(以光的速度飞一年的距离叫一光年),才到达地球为我们所见,而其中很多星球随时间的变迁,现在可能已经不是我们所见的样子、或已经不存在了,天文学的观察正告诉我们,星球也有其成、住、坏、空,无常生灭的历程。
回归到我们自身,身体会有生老病死,但人往往在生了重病或面对死亡时,才会正视身体的无常。事实上,身体分秒刹那都在新陈代谢,在变化中逐渐朽灭。
《楞严经》中波斯匿王回答世尊身体如何变朽时说:“世尊,变化密移,我诚不觉,寒暑迁流,渐至于此,何以故?我年二十虽号年少,颜貌已老初十年时,三十之年又衰二十,于今六十又过于二,观五十时宛然强壮。世尊,我见密移,……其变宁唯一纪二纪,实为年变,岂唯年变亦兼月化,何直月化兼又日迁,沉思谛观刹那刹那,念念之间不得停住,故知我身终从变灭。”我们若能常依这段话的道理思惟、观照我们的身体变化密移,刹那不住,实是观身无常的好方法。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所见所觉常是笼统的,若不微细思惟观照,常为事物的表相所惑,以为那是真实的、恒常不变的,以致于执着不舍,起种种贪着心;若求之不得,则有求不得苦;若求得了,那天失去了,也是一种苦。何况,不只物质世间无常生灭,心念也是虚妄不实。
心念虚妄不实──“心”“境”相续迁流不息
为了解“心”的作用,若把人简单的类比成一部电脑,电脑的主机可比做人的心,而其周边装置及感测器,则相当于人的肢体及感官─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。电脑从周边装置或感测器接收到讯息后,传递到主机,讯息经处理后又回应到周边显示器或感测器;人从肢体及感官接收到外境的讯息,经过心的作用后,回应给肢体及感官。电脑主机处理讯息是依据主机的程式,而“心”处理讯息则是依据心中的观念或想法。
若我们把心做更微细的观察,不难发现,心的作用:讯息之接收──处理──回应;正是心念相续的反应,心念的相续可分为:“心”、“境”与“想法”(或观念)的相续作用。所谓能知能觉的“心”是“能”,能为“心”所知所觉的“境”是“所”。如人的心专注在眼则“能”见,而“所”见是眼前的景物;在耳则“能”听,而“所”听是耳边的音声。
心念的相续作用就如一个人的“能”见之“心”,眼见一朵花,花是“所”见之“境”,由于想知这花漂不漂亮的习惯性“想法”,因而起一个“能”想之“心”,想知这朵花漂不漂亮是“所”想之“境”;由想知花漂不漂亮之“境”,又起一个对花观察之“心”,因而有对花的种种观察之“境”;又因以往的审美“观念”,导致起了知这花是美的“心”,因感觉花美而愉悦是知美好的“境”;又因有对美好的事物就想拥有的习惯性“想法”,而起想买花或偷花(若心中有偷盗的想法)之“心”……,如此“心”与“境”相续不断。
由上对心念的解析可知:
(1)心中的“想法”或“观念”,影响着人的起“心”动“念”,所以修行学佛首重建立正知见,所以古德云:“只贵汝知见,不贵汝行履。”
(2)“心”对“境”时,因被心中习惯性的“想法”或“观念”(即习性)所牵引,不由自主的产生“心”“境”相续迁流不息(即妄心)生生灭灭,所以心得不到安定。
(3)人因种种“境”而产生种种“心”,又因种种“心”而产生种种“境”,这也可以略为说明《楞严经》所云:“由心生故种种法生,由法生故种种心生”的道理,这些足以使我们了解心念无常,念念迁流,虚妄不实。
无所得心──与汝安心竟
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向达磨祖师求法时曰:“我心未宁,乞师与安。”师曰:“将心来与汝安。”曰:“觅心了不可得。”师曰:“我与汝安心竟。”日常生活中,我们的心常常为眼前的情境或心境起种种波动,有时乐,有时苦。若境界较大,心就有较大的起伏,甚至失眠、忧郁、躁郁,心总是作不了主,起起伏伏,觉得不落实、不安定。然而,如果想想过往,生活也是在种种喜怒哀乐中度过,现在那些情境在那里?其实过去的,已了不可得,就像梦境一样,似有实无;有时想起以前种种会觉得好笑,想不通当时为何会那么执着?同理可知,眼前的境界也是虚妄不实,缘起缘灭,况且“境缘无好丑,好丑起于心,心若不强名,妄情从何起。”若了知心境本来就虚妄不实,那不安的心念不也是虚妄不实?所以当二祖说:“觅心了不可得。”达磨祖师说:“我与汝安心竟。”
结语
众生心因为颠倒,不正视无常的道理,所以常常落入执情境为“常”的境界,无始劫来生死轮转不得解脱。或者,虽知世间有成住坏空,人有生老病死,但却因而惶恐不安,害怕失去现在所拥有的种种,这是来自坚固的“我执”及“有所得心”所致。《心经》云:“以无所得故,……心无挂碍,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?。”深观无常,了达无我、无一法可得,才能趣入真正的自在与解脱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