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9
 
專題思惟









佛法教育──科技發展與心靈淨化的明燈



文/普親精舍住持 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博士 見桅法師

一、緒論

  近代科學的發展,造就了人類的物質文明;交通與通訊的發達縮短了空間的距離。由於距離縮短,人與人、社會與社會、國家與國家、文化與文化間的互動變得非常密切,生活型態與價值觀也變得日益多元。然而,處在這樣的環境中,人心卻益發不安定,即使把心放在物質的追求與享受上,仍不能隱藏內心的空虛。這是由於人們過分依賴與貪圖物質享受,往往造成個人與個人、國家與國家激烈的競爭,引發種種不安與危機。而這些不安的問題解決之道,必須正本清源從心靈淨化做起,才能得到根本的解決。

  佛法是覺悟「心」的方法,使人的心因覺悟而清淨。中國禪宗六祖云:「菩提自性,本來清淨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」人的心本來就是清淨的,但是因為有太多的執著,以致於本具的清淨心無法顯現,尤其今日科技發達,創造了五光十色誘人的境界,要放下對外境的執著,使心得到安定與清淨就更不容易了。處在這樣的因緣時節,佛法的教育與推廣無疑是人類的一盞明燈。

二、科技發展對人類的影響及其衍生的問題

  近代科學的進展,雖然源起於西方,但影響所及卻遍佈整個世界。科學的興起對人類的影響可從兩個方向來看,一是思想方式的改變,一是生活型態的變革。思想的改變來自於科學的態度與方法,強調以客觀的事實與嚴密理性的推理原則,來研究、看待事物,並試圖找尋世界的普遍原則,此一態度與方法不僅被用於物質世界,也被廣泛應用於人文領域。並且,科學發展與應用成果漸漸豐碩,逐漸廣大而深入地影響人類的思想與生活,漸漸造成了科學在人文、物質與精神間的一道鴻溝。生活型態的改變除受思想改變的影響外,更重要是來自於科學發展所帶來的技術提升與應用,所以人類社會便從農業轉向工商業蓬勃發達的社會,現在所謂「地球村」、「全球化」的社會,乃至從農業時代,轉化成原子時代、太空時代,及現在的知識經濟時代。

  科技發展使人對物質世界有較深刻的認識,同時也提升了物質生活,帶給人們在物質上較多的滿足,但是科技發達並沒有使心靈獲得相對的提升與淨化,反而誘發人心更加貪婪。所以,雖然科學發達,但是科技所帶來的便利並不普及,在現代仍有很多貧窮落後的國家,不但沒有得到科技發展的好處,反而深受其害。另一方面,握有高度科技優勢的國家,已普遍養成過度沉溺物質享受的習慣,造成自然資源過度的消耗與破壞,導致不同國族間利益的掠奪與衝突,乃至延伸出價值觀念與文明的衝突,如近代的殖民戰爭,以及現代西方與中東文明的衝突(美國九一一事件使人更容易瞭解到,這種衝突越來越不容忽視)。更甚者,人類的科技已製造出足以毀滅自己的武器。在過去,人類可能因自然環境的大變動而毀滅(如冰河期),而現在毀滅人類的威脅,卻來自於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,與自製核子武器所帶來的災難,這些問題也多由於科技不當的發展所造成。

  在現代,科技的發展與應用,使得人類對自然的了解、掌握及物質創造,較以往任何時代有著空前的成就,但其所帶來的人類危機也是空前,如何消弭這種危機,並使科技的發展,真正為人類生活帶來幸福與快樂,是目前世界不可不正視的問題。

三、心靈淨化──慈悲與智慧的增長是造就美好世界的根本

  古德云:「人者,心之器也」,經云: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」,「心」是人的行為根本。這個世界所呈現的面貌,可以說是我們心當中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投射,透過我們的行動而造就出來。我們希望自己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,就必須要有與之相應的人生觀與價值觀。所以,當我們生活的世界跟我們所期望的世界願景背道而馳時,也唯有轉變我們的心,使之回歸正道,才能轉化我們的世界。因此,唯有從心靈的淨化著手才是根本解決之道,就如同我們希望得到瓜,就要以瓜的種子來播種,希望得到豆,就要以豆的種子來播種。人的生活不外追求生存與快樂,當我們期望生活在安全、安定、和平、富足及高度精神文明的世界時,我們應該具備什麼樣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呢?

  審視科技發展所帶給世界的負面影響,不難知道科技所產生的問題,在於當人們試圖以科技解決物質貧乏所帶來的痛苦時,同時也漸漸使人的價值觀越來越物化,以物質享受的高低來衡量生命的價值。而且,以科技與經濟發達程度,來劃分國家的等級,如「已開發」、「開發中」、「未開發」國家。由於對物質享受的沉溺與熱烈追求,使人因貪婪而缺乏慈悲心(予人快樂謂之慈,拔人之苦謂之悲),甚而因貪婪引發激烈的競爭、鬥爭與對立。人們並不願意花太多心力去預見、控制及解決科技發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、對人文及文化所造成的衝擊,這是使現代人易於趨向貪婪、鬥爭、無知的主因。而這些也都是由於不當的人生觀與價值觀,所造成心靈的貧乏與矛盾。人文與科技一直存在一道不易拉近與融合的距離,此即是顯著的例子。

  如上所述,不難發現,要解決今日我們所處的困境,必須在人生觀中導入廣大的慈悲心,以及解決問題所需的智慧;如何使人有廣大的慈悲心與智慧,是今日淨化人心的根本目標。世界雖包含了不同的國家與種族,但仍是由個人的聚集與互動所架構而成,所以要轉變世界,須由個人心靈的淨化做起,如何透過教育來淨化個人心靈,進而淨化全人類的心靈,是使世界有美好未來的主要關鍵。

四、佛法教育──科技發展與心靈淨化的明燈

  如上所言,讓人更具慈悲與智慧是心靈淨化的目標,能以慈悲為前提,智慧為前導,來發展科技與應用科技,方能提升人類生活品質、增進幸福、免於災難。如何認識慈悲與智慧的本質,並且加以提升、落實,是我們所面臨的實際問題,而佛法無疑是這個問題的一盞明燈。

  「佛者,覺也。」佛法是使人覺悟的方法,也是使人類心靈獲得淨化的方法。佛法看清人心中的貪婪、瞋恨與無知,乃痛苦與煩惱的根源,所以將「貪」、「瞋」、「癡」命名為三毒,這些心念能毒害遮蔽我們的清淨心,使我們的心無法產生清淨的智慧。佛法教導智慧的產生,須由清淨的行為(包括慈悲)作基礎(戒──不做壞事),還須有安定的心(定──心不散亂迷糊),最後由清淨行為與安定的心,培養出清淨的智慧(慧──看清心與事物的本質),所以《楞嚴經》云:「攝心為戒,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。」這種清淨的智慧不管對己、對人都是一種好處,否則不清淨的智慧將如一把鋒利的刀,可以用來毀滅一切。

  佛法除了智慧外,還特別重視慈悲,尤其大乘法門,更是以慈悲心為基礎,以無私的利他行為來淨化自己,終至成就最高的清淨慧。故《華嚴經》云:「諸佛如來,以大悲心而為體故,因於眾生,而起大悲,因於大悲,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,成等正覺。」慈能予樂,悲能拔苦;佛法教導的慈悲心非常廣大,不僅立了「不殺生」的戒律,還常常予人快樂(慈)及救度別人的痛苦(悲)。對人以外的所有生物,也均抱持慈悲護念的態度,所謂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正說明了,佛教為何不曾發動宗教戰爭的原因。

  從上面的說明不難理解,佛法本身就是心靈淨化的教育與過程,由於心靈的淨化,可以讓科技有正確的發展及應用,因此,佛法是科技發展與心靈淨化的一盞明燈。

五、結論

  雖然,今日世界仍有很多人寄望以更高的科技,來解決人類所面臨的難題;但是,用慈悲與智慧來淨化人心,才能使我們的世界更具安全與和樂的保障,否則更高的科技可能只會帶來更大的混亂與危機(如現在的基因工程,衍生複製人的道德與倫理問題)。佛法的教育能啟發慈悲與智慧,平日不論做任何事,如果行事離開慈悲與智慧,都可能導致缺憾。例如一位醫術高超的醫生,雖然有智慧,但因為沒有醫德,就可能枉送病人的生命,反之亦然。佛法「以悲導智,以智導悲,悲智雙運」,實是做人處事的最佳準則。所以,佛法的教育可以說是「教育中的教育」;運用佛法淨化人心,科技便能朝向清淨、光明的方向發展,為人類開創更美好的未來。

 
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