擔任過法務組長、靈泉月刊編輯、沙彌尼生活教授師、佛教學院英文教授師、靈泉寺首座、普化精舍住持、佛教學院女眾部教務主任,乃至於現任普榮精舍住持,一路行來,見品師很感恩老和尚給他機會,修學菩薩道。他說:做一切佛事,就是莊嚴自己的菩提道;在職事上發心,更能體會──在利他中完成自利──其實是大眾在成就自己的道業!
一步一腳印,發心於每個職事,經歷一番的磨鍊,在道業上,就有一番的淬鍊與突破:
受戒回來,就負責法務部組和靈泉月刊,體悟到眾緣和合的道理,任何一件事的成就,不是自己想怎麼樣,就能怎麼樣,一定要因緣和合才行。領導中學階段的沙彌尼,是修行路上的很大考驗,求好心切,往往容易起瞋心,發現了,立刻要忍下去,要讓瞋心轉成慈悲心;就是這樣,不斷的調御自己的心,以長養慈悲心。又為了以身作則,於是開始嚴格要求自己,要更精進,有德行,才能以德服人。因此,心也較能沈得下來。
當靈泉寺首座,因為這個名分、身分,要做模範,更注意提升自己的修行,隨時觀照言行是否如法,對自己的約束更加嚴格,心也更靜了。到精舍當住持,對眾生的苦,了解更深刻,長養了慈悲心,更能體會老和尚弘揚佛法的悲願。獨化一方,領導大眾修行,深深體認到,只要發大願,什麼事都不是問題,一切都是自己心念上的問題。回到佛教學院,擔任教務主任,更確定佛法的信念──人人都有佛性、心性本具──對法的信心越來越深。
白天或晚上安板前,常常可以看到學僧向見品師請法;而在半夜或清晨早課上殿前,又常常看到他辦公室的燈是亮著的。為了教材、課程的準備,及教務計畫的推動,幾天不眠不休,對他而言,是常事。這種精進、這種耐力,是如何才能做到的呢?他微微一笑,說:「沒什麼!只要發心。」
在精舍時,事情多,有時在上課前,已經非常疲憊,但是大家來了,準備聽聞佛法、學習禪修,想到大眾聞法的殷切及重要,在心中提起四弘誓願,還是舉步,入禪堂教授佛法。開口說法了,心念專注在法上,就不再攀緣於剛才的「累」。
下課了,不但不累,反而感覺身心輕利。因此而體會:累,也是假的;只要不著,它就是虛妄的。
他最得力的行方法是什麼呢?──檢討、反省、觀照──他說,師父給的,就是最好的方法。
見品師最常發的願是什麼呢?每次用齋的最初四口飯,一口飯一個願-願斷一切惡、願修一切善、願度一切眾生、願生生世世追隨老和尚出家修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