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上次護七時,在網路組撰文,曾經寫過這一段故事:
一日,白雲守端,千里迢迢的去找楊歧方會禪師參學。
當他見到師父時:
師問:你以前的師父是誰?
守端答:茶陵郁和尚。
師又問:我聽說他當初在橋上摔了一跤,就開悟了,並且當場作了 一首詩,十分奇特,你還記得嗎?
守端立即背誦道:「我有明珠一顆,久被塵勞關鎖;今朝塵盡光生,照破山河萬朵。」
師聽畢,便哈哈大笑,隨即起身就走了。
守端愣住!百思不解師所笑何因,以至於整夜難眠。
翌日清晨,守端迫不急待地向師請教。
師乃問:昨天你有沒有看到演滑稽戲的小丑?
守端答:看到了。
師又說:你還比他們差一點!
守端大吃一驚連忙問:
這話是什麼意思,請老師明確指示。
師便說:他們愛人笑,你卻怕人笑。
守端一聽,立即大悟。
印象深刻的此篇文章,常常用來反問自己,你到底在怕什麼?是怕人笑嗎?還是……。
從小到大,最怕的就是面對大眾;以前在家,不管客人或親戚朋友來拜訪,我總是閉門不出,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,因此與人說話也總不超過三句。現在出了家,不僅時時刻刻都要隨眾,乃至於在學院要複講,甚至於偶爾也領知客的執事,這一切無非都是在自我磨鍊,自我挑戰。
想想,為什麼會畏懼面對大眾?因為自己的得失心,怕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不好,而用了很多裝飾品來掩飾自己,把自己裝扮得很像修行人,常常自我陶醉於自己的假想夢幻中,無法自拔,也常常自導自演來引起別人的掌聲;若得不到別人的肯定,自己便畏縮起來,深怕自己的瘡疤被人瓦解。其實,表面上看起來是不敢面對大眾,實際上,不敢面對的應該是自己吧!
《大智度論》中云:「得無所疑,無所忌難,智慧不卻不沒,衣毛不豎,在在法中如說即作,是無畏。」由於自己的「我執」,往往被別人的成見,而把自己限制在一個框框裡,因此而不見實相,然而,對法尚未百分之百的信心,因果觀念還模糊,總是不知如是因、如是果,從不往因上努力去檢討,而只是在果上起煩惱。假使能時時刻刻以無所得心,保持「人在那裡,心在那裡」的覺性,平平靜靜地盡自己的能力去行一切善法,成功了則不執著,不圓滿時則反省檢討,即無所憂畏了。並且用四句來期許自己:
畏難兩字佛經無
無盡眾生無盡事
無畏方為如來子
一肩挑起莫躊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