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者調心


文/見闕法師


  回想初出家承擔法會執事時,不習慣面對規模龐大的法會,因為不熟悉,所以許多事物都得學習,當色身疲憊、內心有所壓力時,若未即時覺察便陷入緊張焦慮;有時遇到境界心生煩惱,作不了主,對人便有種種情緒,不僅結了惡緣,也令身口意三業不清淨。一段時間之後,才猛然發現原來調身、調心是修行的重要課題。

  古德云:「行亦禪,坐亦禪,語默動靜體安然。」修行其實就在生活的行住坐臥中。如果在平日生活中養成收攝六根,心不散亂、意不顛倒。出坡作務時,心專注在坡務上;承接法會執事時,心安住在法會流程的規畫;休息時間,回到寮房養息,就放鬆身心,不攀緣、不胡思亂想,好好休息;靜坐時,把心收回來修習止觀,專心靜坐。當這念心不起雜念、妄想,紛亂的心自然慢慢止息,回歸寧靜詳和。

  隨著用功一段時間,心靜下來了,很多事情想通了,心也豁然開朗,再次面對法會,領執事時,心情輕鬆許多。過去由於自己事事要求完美,任何細節也都再三考慮,造成身心焦躁、情緒緊張,除了自己倍感壓力之外,無形中也把緊繃的氣氛向外傳遞,造成他人沉重的負擔。

  中台禪寺是禪宗道場,「禪」就是般若波羅蜜,般若波羅蜜就是一種空性的智慧。當自己將生活的點點滴滴,乃至於法會的運作,以「禪」的智慧,深入分析、思惟之後,發現沒有一個人能獨立完成一件事情、一場法會,所有一切都要仰賴大眾共同的發心才能成就,落實空性的智慧便是「善觀因緣,大眾和合共事;功德歸三寶,好事給他人」。法會中擔任執事的真正用意是藉境練心,反觀自照,進而契悟空性,順境中不自滿、不居功,逆境中轉化煩惱、調伏習氣。法會結束後,該放下的要放下,該提起的要提起,「即做即了,心無所住」,當這一念心與空性相契合了,情緒與煩惱自然消失無蹤。

  《金剛經》云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回想初初面對法會緊張的情緒是真的嗎?如果是真的,目前面對法會的心境輕鬆,當如何解釋?如果是假的,先前焦慮不安的又是誰?修行就是要以「禪」的智慧,了知緣起性空,體會無常生滅,放下我執,令身心泰然自在,做自心真正的主人翁!


摘自《中台山月刊206期》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