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有明珠一顆,久被塵勞關鎖;今朝塵盡光生,照破山河萬朵。」塵勞,是煩惱的別名,心攀緣外境,久之積累而成的疲累與煩惱,就像塵垢,蒙蔽了像明珠一般本具的清淨心。
不為物役 塵勞淨盡
回想過去,從職場上退休後的第一個美國國慶日,為自己規劃了一天的假期行程。一早搭BART到了舊金山,先去現代博物館看了一圈,然後走了幾條街去吃pizza,下午又趕到Buena Vista park去聽「公園中的歌劇」,用了一頓晚餐,再走到漁人碼頭區,看了兩個多小時的煙火。到了九點多,人潮開始退去,為了不和人擠,便坐在BART入口的路邊石椅上。當下一陣疲勞湧上,突然體會到了什麼是「塵勞」。
活在世上,我們不只是為了日常生活的柴、米、油、鹽、醬、醋、茶而辛苦,也會為家庭、事業、人際關係而掛礙——希望過自己想要的生活、想要從事的工作,計劃退休後要做什麼⋯⋯腦子不停地轉。長此以往,習慣於緊繃的生活、習慣於心上總是有所牽絆,加上由於不能放鬆而形成的焦慮⋯⋯塵勞就如此不斷地累積。心,再也放鬆不下來了,就像是使用藥物一樣,沉迷其中,不知如何自拔。
那天坐在Market Street的路邊時,發現即使手邊有很多的時間,自己仍是慣性的奴隸。名義上是出來散心,但心態還是和上班的日子一樣。這麼想著,不禁笑了出來,真是何苦來哉?然而,大多數的人們似乎都是如此,很難跳出自己的小框框。這一天,才注意到自己的心是如何地繫縛於外在的刺激上,而過去覺得極為重要的事,卻早已煙消雲散,就如同那晚的煙火,早成為過眼雲煙,無有蹤影。不禁反思:「自己生命與生活的價值到底在哪裡?」
心本無生 境自如如
一旦看到自己的習性,開始思考生命的價值,轉變就會開始。就如同忍受不了一個雜亂無章的抽屜,便會開始動手整理,依序擺放,並丟掉不需要的物品,騰出許多空間;放下自己的習氣、慣性,觀念一改變,塵勞少了,心中就多出一片天。禪修打坐的好處就在這裡,依照佛法的智慧,改變自己,當心定下來的時候,改變才容易生根,才能真正認識與放下自己的習性、煩惱與執著,止息困擾與掙扎,讓不停輪轉的心停頓下來。
「禪」者,「佛之心」。這是心的本來面目——沒有妄想、困擾與掛礙,沒有擔心與掙扎,沒有成見、偏見與邪見。這樣的心不會混亂,是清楚的、穩定的、平靜的。這樣的心是智慧的源頭,能體會到實相。了知世事總是無常,自己的意識心也是無常的,來來去去、生生滅滅。只要回歸實相這念心,對自己及外境的看法就會改變,這樣的改變,能帶給我們解脫與法喜;而透過禪修打坐,就能體驗到這樣的心境。
每個人對「幸福」的定義都不一樣,透過認識佛法、禪修,能帶來究竟的解脫自在。了知世事無常、攀緣無益,心便不會住在無常的外境當中分別計較;進一步,清楚地觀察到心念亦是無常,能作主而不與妄想相應,不起心、不動念,如如不動,便無塵勞之苦。從中去體會「塵盡光生」的解脫自在,體會這念本具的清淨心,是世間任何事物,都不能與之相比的。
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曾用「安然自在」四字解釋禪修的境界,這就是「真幸福」。因此,要認識真幸福,就從學佛、禪修打坐開始。或者說,人生的真幸福,就像是一支好香!由這支好香的體會,持續下去,而支支好香。
摘自《中台山月刊163期》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