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很短,數十寒暑,轉瞬即逝,如少水魚,斯有何樂?
然世人不解,以苦為樂。試想,過去秦始皇一統天下,長城依舊,人今何在?若能善觀世間一切變化:大至山河大地之變遷、國土之分合;乃至功名利祿、權勢富貴之興替、家人朋友之冤親糾葛;小至心念朝三暮四、喜新厭舊、時喜時憂之起落,即能了知一切無常。明白所受的「樂」是「短暫」,感到的「苦」是「逼迫」,就能從「集」下手,不招感苦之因,進而欣慕安定自在之「滅」,修習能趣向真樂之「道」,如此實乃不負此生!
知苦斷集 隨處作主
無常近傍,苦於不自在,於不自在中追求短暫的快樂,反覆輪迴,流轉生死,是常人一生之寫照。因此,世尊成道初轉法輪時,宣說四諦法,當中首明「苦諦」──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、五陰熾盛等八苦。八苦概括了世間苦相,而苦的根本,實為「逼迫」。當無明煩惱現前,不外乎根塵相對不能作主,心被逼迫,感受到壓力、嫉妒、煩悶、無奈等負面情緒,六根好似被奴役般,不得自在。
例如,原訂的成果無法達成,招來他人的責怪,耳根攀緣聲塵、意根攀緣了自心所勾勒出的妄塵;此時,若能返照自心,看著心念的變化,覺察妄心所帶來的痛苦,思惟這個痛苦是真?是妄?又,自己十年前所感受的苦,至今還在嗎?既是感受,必有生滅,如《楞嚴經》中,畢陵伽婆蹉尊者所悟:「雖覺覺痛,覺清淨心,無痛痛覺。」苦的當下,若能覺察、覺照,我們也可以放下逼迫的感受,安住在「覺」的自在。
「集」是招感苦之因,由於知見的錯繆,而產生錯誤的行為,進而感到苦。禪宗祖師常言:「只貴汝知見,不貴汝行履」,以此來強調知見的重要性。尤其現代科技發達、言論自由、媒體昌盛,容易產生思想繆誤,若能時常薰習佛法,建立正確的知見,並細細觀察自己看待事物的念頭,就能轉化「集」所帶來的苦。
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這些累世的煩惱,非朝夕可破,須認真面對,覺察、覺照。舉貪吃為例,吃的當下覺得很快樂,吃多了反而拉肚子,即所謂以小苦為樂,終究招來壞苦。世尊教導我們要食存五觀、正念受食,就是最好對治貪吃的方法,收攝向外馳騁的心,專注當下,貪心就能慢慢降伏。如此一點一滴積累扎實的工夫,將煩惱各個攻破,苦就愈來愈遠了。
慕滅修道 顯發覺性
「滅」即是涅槃,是佛法中最究竟之樂,來自不生不滅、寂然不動、人人本具的清淨覺性;顯發覺性的修行過程,就是「道」。佛陀開演的八萬四千法門皆是「道」,依道而修,能使心由染污到清淨,當中不外乎反省、檢討、改正。具體落實,即是靜中養成,動中磨鍊。平時養成做定課的習慣:打坐、誦經,沉澱散亂心,長養定力;靜坐修觀,以慧觀對治一切煩惱。動中六根對六塵要觸物起照,收攝六根。
曾經,與他人相處時,慢心高漲而不自知,相處中更添苦惱。於是下定決心,每日安板前禮拜懺悔,並感恩他人的包容。在自己的慢心漸漸降伏後,藉由修習慈悲觀,一點一滴地轉化心中的戾氣,慢慢地,終於體會到了清淨覺性的樣貌:原來自己也可以如此真心誠意地讚歎他人;可以體會別人的立場和用心;原來世界是如此遼闊;原來「我」是那麼地微不足道。於是,那個曾經與他人相處的不圓滿,最終透過佛法、觀行,而能達到互信、互重。
修行,真正是不可思議的過程。只要願意落實四諦之理──「知苦斷集,慕滅修道」,依之而行,法喜安樂無所不在!
摘自《中台山月刊270期》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