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


文/星霁法师


  所谓「凡夫无过,圣人过多」,并非凡夫真的没有过愆,而是凡夫总是向外看,看到的都是他人的过失,看不见自己的缺点。圣人则懂得反省、检讨、改正,时时刻刻注意这念心,所以看到的都是自己的不足,而非他人的不是。学习圣人向内返照、反省改过,是自己修行的愿心与目标。

以般若智 反观自照

  孟子曰:「爱人不亲反其仁,治人不治反其智,礼人不答反其敬。行有不得者,皆反求诸己;其身正而天下归之。」反省,即是要收摄六根,反观自照。然而,我们往往都是放纵自己的心向外攀缘,看到美好的境界就起贪着,看到不美好的境界便生憎恶;应当以般若之智向内返照自心,凡事反求诸己。

  六祖惠能大师言:「常自见己过,与道即相当。」当我们能够向内返照自心,修行就是在一步一步落实,本具的清明智慧便能日益显发,故经云:「自省其身,是为智本。」修行人,便是朝着成就般若智慧而努力的行者,因此反省、检讨、惭愧、忏悔是修行人生生世世的功课。

  《增壹阿含经》中记载,释迦牟尼佛曾教导弟子:「当行慈心,广布慈心;以行慈心,所有瞋恚之心,自当消除。」接着为大众开示一则公案。曾有一个相貌丑恶又凶暴的鬼来到忉利天,迳自坐上帝释天王释提桓因的宝座,天子们看到此景,都非常生气。但奇怪的是,天子们的瞋心愈是炽盛,鬼的容貌却愈加端严。天子们十分诧异,便急忙去寻找帝释天王。天王回来后,非但没有一丝瞋念,反而谦和柔软地向恶鬼说:「吾是释提桓因,诸天之主。」此时,恶鬼旋即变回丑陋的形象,并消失无踪。这是因为帝释天王恒修慈心,故一切瞋恚之心,自当消除。由此可知,当我们降伏自心的无明烦恼,并在修行的正因上努力时,无论外境如何困厄,都会随之改变;当我们用习气与之对抗时,再多的气力,只会让困境更为坚固、真实。

以慈悲行 广结善缘

  一直以来,自己都是个容易急躁、不耐烦的人,常常无法理解他人的处境,因此常处在积怨、瞋忿的情绪中。直到开始认真修习慈悲观后,才顿然明白是自己错了!

  原来,并不是自己真的比较快,而是炽盛的瞋慢烦恼,使他人不敢发挥所长;并不是自己特别厉害,而是他人的慈悲柔和,包容了失礼的自己。自己就像公案中的天子一般,用惯性的习气对抗外境,最后适得其反。在一次次修习慈悲观中,看到自己种种人我对立,发现自己诸多过错:对长辈不恭敬;对平辈未尽劝善规过、相互勉励之责;对晚辈未尽教养、疏于指导。一切心量狭小、自私自利的行为,造就自己的心始终烦烦恼恼、不得自在。

  觉察到问题的症结之后,下定决心调整改正:于静坐时,持续修习慈悲观;在日用中,把握因缘长养自己的慈悲心与耐心——练习当倾听者,而非发言者;练习赞扬并接纳他人的做法,而非期待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,并学习运用「敬慈和真」与人相处,以耐烦心面对自己,以和合心善待他人。

  真诚发自内心反省,发现从前种种人事纠结、身心逼迫不再是苦,取而代之的是在待人接物中,学习、提升的成长与法喜,修行就在广结善缘中,步步踏实而自在。期许自己发长远心,于菩提大道上坚定地勇往直前,最终定能除去妄想习气,契悟本具的自性光明。

摘自《中台山月刊272期》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