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處不樂邦


文/見祈法師


  多年來,總不忘初初前往海外精舍發心,臨行告假之際,開山祖師慈悲提醒:「要有達磨祖師東來弘法的願心。」

  在精舍發心時,居士常問:「台灣比較好?還是美國比較好?」「精舍好?還是本山好?」此時總會想起開山祖師的諄諄教誨,也自我提醒:此行所為何來?為修菩薩行而出家,為菩薩行而遠渡重洋,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成就菩薩道,因此台灣、美國,精舍、本山,處處都是修行的好地方。

  然而修行的諸多挑戰,卻不時地考驗著,有時忍不住也想逃境安心。《金剛經》云:「諸菩薩摩訶薩,應如是生清淨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明白揭示菩薩行的要訣,就是時時刻刻要清楚明白、作主,不住著在六塵境界。若能信得實,行得到,就能不被物所轉,即是菩薩住世,反之,就是苦惱的凡夫眾生。

  明朝憨山大師,中年時因朝廷逼迫,流放充軍於廣東,曾自述偈云:「緇衣脫卻換戎裝,始信隨緣是道場,縱使炎天如烈火,難消冰雪冷心腸。」充軍期間,他念念不忘修行,念念不捨眾生,對大師而言,無處不是修行道場,無時不是濟度眾生的時節。由此可知,只要能深信佛法的道理,心懷菩薩願行,念茲在茲,就能不隨境轉。

  修行有多途,歸元無二路;一切修行最終都要回歸心地,然而卻也不妨礙運用方便法門,以徹見本來面目,究竟寂靜安樂。《佛說無常經》云:「恆用戒香塗瑩體,常持定服以資身,菩提妙華遍莊嚴,隨所住處常安樂。」修行是否如法,可以用戒來檢視自己的身口意三業,時時刻刻檢討反省,所作所為是否符合三皈、五戒、菩薩戒等。再者,藉由修習禪定:數息觀對治散亂、慈悲觀對治瞋恚、不淨觀對治貪欲,乃至於修中道實相觀,讓這念心時時練習清楚明白作主,如如不動,了了分明。

  更進一步,廣修菩薩六度萬行,修一切善,不執著一切善,如《金剛經》云:「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如此依循三無漏學,發菩薩廣大願心,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畏塵勞境界,了知外境皆是緣起性空,就能做到古德所說:「莫謂塵勞非佛事,原從苦海泛慈航」,自能心無掛礙,巧做佛事,法喜自在,無處不樂邦!

摘自《中台山月刊228期》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