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云:「若有欲知佛境界,当净其意如虚空。」修行学佛要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,更要「自净其意」,净化三业,以期契悟清净本然的妙明真心。
孔子曾请弟子各说其志。子路言:「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,敝之而无憾。」颜渊说:「愿无伐善,无施劳。」子路请孔子说自己的志愿,孔子说:「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。」子路「忘物」,愿与人分享自己的东西;颜渊「忘善」,不夸耀个人的才德、功劳;而孔子「忘己」,愿老人得到奉养的安乐、朋友以信实相交、少者得到关怀。
生活中不容易做到忘物、忘善、忘己。例如:借出的东西坏了,心中遗憾不舍,甚至怪他人粗心;受人称赞便觉得高兴,强调自己的努力及功劳。反之,讨厌被批评指正,认为对方吹毛求疵。如此在修善的过程中起了憎爱分别,不但无法自净其意,反而长养无明。应了达诸法随缘而生,只是暂时存在的假相,其本质是空性。进一步思惟「三轮体空」之理,无施者、受者及所施之物,练习修善而不执着,如《金刚经》所云:「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
自己平日将清洁区域维护干净,便希望能保持一尘不染。然而,尘垢时刻在积累,过没多久又染了灰尘。思惟喜爱干净、讨厌自己的清洁区域被弄脏,是因为执着有「我」,以及「我的」扫区,因此令心不得自在。若能转个念,借由扫地来清净外尘,同时扫除心中的憎爱执着,发愿「见路多尘,当愿众生:远离尘坌,获清净法。」打扫干净后,发愿「见路无尘,当愿众生:常行大悲,其心润泽。」外除垢秽,内净自心,愿饶益一切众生,共证菩提;无能扫之人、无所扫之地,能所俱空,销归自性,乃能自净其意。
开山祖师筚路蓝缕创建中台道场,难行能行,难忍能忍,为的是安僧度众,续佛慧命,以身教教导弟子「但愿众生得离苦,不为自己求安乐」,并经常开示:「中台道场是大众的发心、大众的功德。」开山祖师的行谊,即是无言的说法,对四众弟子开示着《金刚经》的般若空性,一切法都要回归自性。
古德云:「实际理地不受一尘,万行门中不舍一法。」行一切善法而不执着,这念心没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不起憎爱分别,一切销归自性,自净其意,方能知佛境界,入佛宝所。
摘自《中台山月刊275期》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