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经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一幅很缤纷的蓝图,所以只身前往亚洲最繁华的都会,期望在那里功成名就。初初开始冲劲十足,跟着身旁的人拼命向前奔,不知道路有多远,只知道一旦停下脚步就会追赶不上。
然而几年过去,逐渐发觉自己投入的是一场没有止境的马拉松。即便看似已经到达一个里程碑,前方却始终有更多、更大的目标,催促自己继续探求。得到的愈多,内心的欲望便被豢养得愈肆无忌惮。心里开始有些迷惘,自问这条路走下去,何时才能歇息?挥之不去的疑惑,迫使自己慢下脚步,仔细看看身旁的人:已经拥有的人害怕失去,于是苦苦追求更多保障;正在努力追求的人害怕得不到,始终汲汲营营。放眼望去,繁华背后是无止境的求不得苦,遍地尽是逼迫、热恼。几年在该地的时间,让自己看清世间真是一片苦海,向外追求始终是没有尽头。比起希求美好的未来,自己更想求得当下心安。
放下分别 身心自在
《佛说八大人觉经》云:「多欲为苦;生死疲劳,从贪欲起;少欲无为,身心自在。」佛法告诉我们,唯有少欲知足,才能对治内心的求不得苦,使心得清凉自在。然而如何才能够做到知足常乐呢?
《大学》云:「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⋯⋯有所好乐,则不得其正。」一个人进德修业的基础在正心,若有所贪爱则心不平正。所以首当照破贪欲,息灭有所求心。一日,在斋堂准备添汤时,行堂菩萨端着一锅汤来请自己发心食用。将碗递出去的同时,心想这肯定是前餐剩下的汤。然而,此时却听见行堂菩萨说道:这是刚煮好的汤。听到这里竟使得原先不起眼的汤,瞬间变得稀有难得,心中希求不已。念头转变之大,让自己有些惊讶,当下亦有所体会。
原来,贪念皆因迷于假名假相而起。古德云:「境缘无好丑,好丑起于心。心若不强名,妄情从何起?妄情既不起,真心任遍知。」眼前的汤、乃至一切境界原本法尔如是,并无好丑之别。如今在俗谛中方便立了一个假名,众生却执以为真,心生好恶分别,苦苦追求,岂非愚痴、自取烦恼?他人赞叹自己也好,说自己不好也罢,一切称、讥、毁、誉、利、衰、苦、乐皆是假名,若能看穿虚妄之名,对境不生爱憎分别,自能保持平常心,知足而安乐自适。
常怀感恩 反求诸己
再者,对于所拥有的一切,常怀惭愧和感恩,便是保持知足常乐的第二法。出家前,认为一切受用都是自己应得的,所以鲜少生起感恩心。直到出家后才逐渐晓得,诸法因缘生,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机缘、能力、物资,都有赖众多因缘和合而成,没有什么是自己本来应得的。身命是父母给与的,慧命是善知识启发的,色身是常住滋养的,生活中的一堂课、一台电脑、一件长衫、一顿饭、一块浴皂、一张纸⋯⋯都是以大善知识的悲愿为缘起,由十方大众所共同成就。点点滴滴看见自己的福报在哪里,便对自己的小烦小恼感到汗颜。于是生起感恩心,知道自己受之有愧,自然很知足、很欢喜、很用功。
出家修行为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然而佛道非向外寻觅而得,修行人应当息灭对外境的贪求,向内反求诸己:落实改过迁善,令三业清净、道心增长;在顺逆境界中,保持自心如如不动、清楚明白;进一步发菩提心,但愿众生皆能离苦得乐、法界祥和。时时向内返照,就有力量降伏贪欲,常怀惭愧和感恩,行正精进,知足常乐。
摘自《中台山月刊272期》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