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消费主义日盛的氛围下,对物质、欲乐的追求,仿佛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主要目标。但世间一切的欲乐都是有漏的,都存在反效果,都不圆满。当我们心有所求,不论求得到、求不到,其结果都是苦。相反地,若能停止向外盲目地追求,返归自心,才能改变生活的惯性,进而达到内心真正的平静。
迥脱尘劳 安心踏实
红尘俗世中,人们容易被灌输物质或欲乐至上的价值观,难以找到人生的意义与目标,心便感到无聊,于是开始向外追逐,将心依靠在物质上。然而,这些行为背后充满着种种苦受,例如:想要追求的东西求不到,就是求不得苦;就算求到了,也不一定圆满。心爱的东西不见了、坏了,乃至于在得到之后,却发现原来也不过如此而已,无法得到满足,久了还会生厌,恨不得把它丢掉,这就是坏苦。
犹记得自己未学佛前,也热衷于五欲的追求,特别是对听音乐产生了执着,觉得听音乐时,心比较平静、比较自在。因此,时常去买唱片、看音响器材。不过,虽说是喜欢听音乐,但要是真的听多了,还是觉得厌烦,必须拿下耳机,才能让自己平静下来。然而,平静后又觉得无聊,于是又拿起耳机来听音乐,直到自己又受不了为止。就这样反反复复,始终得不到真正的平静。
原来,欲乐的追求,并没有解决自心的问题。当自己沉醉在所谓的「享受」、「欣赏」、「乐趣」时,正是六根在忙碌地抓取六尘,六根与六尘接触的时间愈久,就愈容易产生麻痹和疲惫,徒增尘劳与烦恼。且这些欲乐,久而久之,对身心都会造成负面影响。
反观自己过去爱听音乐的例子,仿佛就是从一个苦坑,跳到另一个苦坑而已。诚如《大智度论》云:「是身实苦,以止大苦故,以小苦为乐」、「新苦为乐,故苦为苦。」一切欲乐的追求,只不过是在大苦与小苦、旧苦与新苦之间,不断地交替,不仅得不到真实的快乐,更是苦上加苦!
及至学佛后,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精舍发心出坡,生活的目标十分明确,对物质的欲望也渐渐淡薄,心依靠在正法上,觉得很满足,也感到很踏实。
依根解结 心上用功
内心会感到无聊,是因为自己定力不足,作不了主。此时,如果心攀缘到生灭的外境上,并不能解决问题。开山祖师曾开示:「一般人的眼睛喜欢往外看、耳朵喜欢往外听,一往外看、往外听,心就散掉了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攀缘外面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尘,这就是生死根本,所以要把六根往内收。」因此,当前要面对的正是自心的问题,心才是问题的根本,依循开山祖师的教导,将六根内收,才是离苦得乐之道。
当我们感到无聊时,立即觉察、觉照,并将心靠在善法上,透过念佛、诵经、打坐、修观行,一次次收心,将心定下来。有了定力,作主能力便能渐渐提升,不再为无聊所困,也不会再苦上加苦,生命因而有了不同的可能,充满希望。
修行学佛,让自己懂得转化烦恼,明白在追求五欲之乐中所获得的短暂刺激,只会让自己麻痹,烦恼也如滚雪球般愈滚愈大。《达磨二入四行观》云:「有求皆苦,无求即乐。」要脱离轮回苦,必须在自己的心上找答案,唯有依根解结,离诸尘境,在心上用功,才能回复本具的清净心。
《佛说无常经》云:「唯有佛菩提,是真归仗处。」在这纷扰的世间,如何从尘劳中出离?唯有回归佛法、回归心性之理,人生才不致迷失方向。依此用功,方能安稳地走上回复清净的菩提大路。
摘自《中台山月刊270期》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