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从何时起,「人生所为何来?」一直是心头的疑问。总觉得人的一生,终归是「城外土馒头,一人吃一个」,何必汲汲营营?直至有因缘听闻正法,才了解到,以往认为人死后什么也没有,乃是「断见」;色身虽灭,而觉性不灭,清楚明白的这念心,不离当下,即是修行。观念上的转变,让心灵从困苦无依的孤儿,顿成坐拥家财的富子,才知这人身,竟是如此珍贵!
但「师父引进门,修行在个人」,迢迢修行路,入手处又在哪呢?
苦为警钟忍为药
既知觉性始终不灭,只要用心,处处皆是道场,但无始劫来的习气,不会因此瞬间消失。每当心念散乱时,发之于口,往往流于负面的批评、抱怨;自以为理直气壮,就事论事,但几次下来,逐渐发现善缘转为恶缘,而事情也未如所期望的发展,此时,感受到苦的逼迫性。
反省检讨后发现,当自己忙于向外分别计较时,就像一位莽撞的司机,一直瞧着车窗外的风景,却忘了握好手中的方向盘,岂不危险?同样,执着于外在的境界,忘了自己的法身慧命,未能掌握好身口意三业,所造的种种恶业,亦将如影随形。
因此,给自己一帖「忍耐」的药方,从伏忍开始,拦截即将脱口而出、不经三思的话。给自己一帖「和合」的药方,注意自己的态度,避免粗暴言行。练习一段时间后,再给自己一帖「智慧」的药方,面对事情时,学习知而不着,用理性的态度提出正面的建议,随缘尽分努力过后,就放下它。如此,虽然仍有许多不圆满,但因人事所起的烦恼,确实稀薄了些。
从无过中求有过
从改过中,看见一条修行的大道。从问题中发觉自己的错误,从不觉到觉察、觉照。
初初修行,心仍很粗,总在感受到苦果时,才愿意认错反省。虽未契悟心性,但至少深信因果不离自性,不再责怪外境及他人,而是深知:此「苦」源自于过去或现在不清净的身口意三业,将「苦」视为警钟,提醒自己,应该更加用功!
进而,不需要等到苦果现前,才反省检讨,而是时时培养一颗谦卑的心,于待人处事之中,善护三业,不使他人起烦恼。每天给自己一段时间沉淀,所谓「待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」,思惟:除了不使他人起烦恼之外,进一步,是否能更圆满、更慈悲?
反省的过程中,正知正见最是重要。依照因缘果报、佛性本具、缘起性空的道理来返照,修正自己的知见及行为,才能真正达到效果。否则,一般人为了趋吉避凶而改变行为,却未必能达到圆满的结果。
再者,《六祖坛经》云:「凡夫愚迷,只知忏其前愆,不知悔其后过。以不悔故,前罪不灭,后过又生。前罪既不灭,后过复又生,何名忏悔?」除了承认错误之外,更重要的是不再犯相同的错误,方是正本清源之道。
从错误中,反省该如何修正,当下次遇到类似的境界考验,因为事先有了准备,便不至于手足无措。更根本之道,则是从提高觉性着手。生活中,觉性现前的时间,要渐渐拉长;随烦恼流转的时间,要愈来愈短。时时身心清净,方能从造业、受苦、后悔的恶性轮回跳出,转化为「觉性提升、断恶修善、回归心性」的良性循环。
听闻正法后,虽然仍有苦恼,却是吃苦了苦、知苦了苦,将一切境界,化为修行的养分、觉性的试金石。即使跌倒,也能从中找到向上提升的动力。觉性的善循环因此开启,每一个当下,只要觉性现前,皆是踏实与光明!
摘自《中台山月刊190期》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