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,當憤怒、哀傷、憂愁、絕望等負面情緒占據心頭,理性思考不復存在,取而代之的是失控的情緒反應,甚或意志消沉、一蹶不振,這樣的經驗,在生活中並不陌生,造成的困境可能是親人間的爭執、同事間的衝突,更有可能是別人無意間碰觸到自己最脆弱、最在乎的一面,因此,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,成了一門必修的學分,也是每個人一生當中,無法逃避的重要課題。
昔日,二祖慧可大師向達磨祖師請教如何安心,問道:「我心未寧,乞師與安。」師曰:「將心來與汝安。」不安的心,牽動起伏不定的情緒,令人手足無措,在生活中造成許多困擾,我們很難忽略自己的感受,心情往往影響著我們的一舉一動;但是當靜下心來,反觀情緒到底從何而來?情緒又是什麼面貌?即便我們千尋萬覓,大抵不出二祖慧可大師的回答:「覓心了不可得」!
學佛後,慢慢了解,原來情緒是虛妄不實的,皆由眾生妄想執著而有。情緒,是眾生心;而禪者,是佛之心也。這念心以覺悟為根本,「覺」,即是學習看見自己的心,反觀自照,化除煩惱之心,安住在能覺的這念心上;憤怒時,心裡默默提醒自己:「生氣的不是我」;面對各種情緒,知道情緒不是我;能看到情緒變化,能知的這個始終作主,看著情緒,知道就好,知道情緒是暫時、無常的,知道它生起的同時,也知道它終將變滅。若真想找出那個剎那生滅、倏忽即逝的情緒,實則覓心了不可得。所以,「佛法以人為根本,人以心為根本」,倘若我們無法照顧好自己的心,調伏內心的種種情緒,我們生命中的這個根本,就成了無法掌控的不定時炸彈。
禪修是由外回歸到內、由動盪到寂靜的心路歷程,從對外境的執著不捨,心隨物轉,隨風而起浪,到慢慢看淡、看清這一切,如波瀾化為澄水;禪修的目的,在於認識自己、了解自己,當內心不再為外境的紛擾而起伏跌宕,在各種情緒的變化遷移中,還有一個平靜不動、能知的心。看淡世事的虛榮浮華,毋須等到歷經滄桑、已成往事後,只要看清世事如夢幻泡影,看破無常變滅的假有,在生滅中,了悟不生滅的本來面目。欲求安心,不由他人,解鈴還須繫鈴人,只如達磨祖師所云:「我與汝安心竟」。
摘自《中台山月刊206期》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