左傳曰:「有威而可畏,謂之威,有儀而可象,謂之儀。」「威」以德顯,由嚴持淨行、眾德具足,而非強勢之威;「儀」以行表,由動靜合宜、舉止安詳,而非虛偽之儀。故威儀乃發之於心,呈現在外之言語舉止細行,所謂誠於中,形於外,若威儀庠序、莊嚴端正,不僅自身身心收攝,亦令他人生敬歡喜,自利利他。
開山祖師云:「像佛威儀、具佛戒律、得佛受用。修行學佛,就是要向佛學習,學佛的身、學佛的口、學佛的心。」四威儀乃修行者應遵守之儀則,亦即生活言行舉止須合宜謹慎。佛門三千威儀、八萬細行等,皆不出行、住、坐、臥四個面向,一般又以行如風、坐如鐘、立如松、臥如弓四威儀,最為重要,是故平日可依此檢視自身心念及言語舉止是否如法如儀。例如:
一、行如風:檢視舉止動步時,是否能行步輕徐、舉止安詳,並心存正念、收攝身心,兩眼平視、不東張西望、不向外攀緣。二、立如松:檢視站立時,是否能如松樹般挺立,不彎腰駝背,並能心存正念,不歪斜抖動,安穩端立。三、坐如鐘:靜坐時檢視是否能專注攝心,如大鐘般安穩不動,能端身正坐,身放鬆而不隨便,心專注而不緊張,專注觀照自心,如法而坐。四、臥如弓:睡眠時,應右側吉祥臥,能保持正念,心不昏亂、不打妄想,如法而臥。
威儀又名「無言教」,能令一切眾生,見即心生歡喜,生大信念,種大善根!在過去無量劫前,一切度佛於世間弘法度眾,一日,一切度佛和弟子們出外托缽,當時釋迦牟尼佛的前身是一位正在路邊嬉戲的孩童,因看到佛陀及眾比丘莊嚴的相貌與威儀,而心生歡喜,隨即取下身上裝飾衣物的白珠虔誠供養佛陀,並發願圓成佛果、廣度有情。又如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,原親信外道,因見馬勝比丘威儀庠序,深生恭敬心、歡喜心,轉而歸信護持佛法。自己二十多年前,曾參加一場三壇大戒供佛齋僧法會,至今仍印象猶新,法會中生平第一次見到數百位清淨莊嚴僧眾,每位法師威儀庠序、莊重收攝、舉止安詳,令人望之生敬、歡喜讚歎、渴仰欽羨,因此啟發善根,生大信心,想要見賢思齊,心中發願:願今生也有此大善根、大福德,能得遇大善知識,出家修行,成為一位如法如律的清淨僧眾。
古德云:「威儀乃無言之教,堪發有情之信。」言語舉止合於規矩,語默動靜不失端正,不僅身心得以寂靜,亦可感化眾生。詩經云:「相在爾室,尚不愧于屋漏。」隱蔽無人之處,也要持心端正,故君子不動而敬,不言而信。是故佛弟子,常檢視自心、端嚴行儀、具足威儀細行、如法如律,不僅自身收攝、身心清明;其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,所顯現出的威儀細行、氣度風範,亦能令人生恭敬歡喜,真正落實自利利他的菩薩行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