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經,認為身邊的一切人事物是真實存在的,以為會恆久不變。但時至中年,至親好友陸續離世,而自己卻愛莫能助,只能眼睜睜看著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間逐漸消失。生離死別,讓自己體認到人生是苦,因而走上修行一途,期能找到生命的永恆價值。
出家後,時值新冠肺炎疫情爆發,全球的經濟、民生也因此受到不小影響。自己身為學僧,在佛學院中,依三環一體──教理、福德、禪定,認真向學。雖然身在安定的學習環境中,卻發現自己的心躁動不安,在疫情之中放不下對雙親的掛念,令心不得自在。
一日,讀到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:「修行沒有別的,先要耐得住寂寞,守住這念心。」不禁問自己,若放任自己的心、念念相續,修行要如何成就?想起黃檗禪師度化母親的公案,體會到古德所云:「親得離塵垢,子道方成就。」要報父母恩,唯有修行一途,是最為究竟;自己修行有成,能度脫父母解脫煩惱塵垢,做子女的孝道,才算是真正成就。
不但是今生的父母,還有過去累世的父母。《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》中記載,世尊引領大眾直往南行,忽見路邊聚骨一堆,爾時如來向彼枯骨,五體投地恭敬禮拜。阿難不解,合掌白佛言:「世尊!如來是三界導師,四生慈父,眾人歸敬;以何因緣,禮拜枯骨?」佛言:「此一堆枯骨,或是我前世祖先、多生父母,以是因緣,我今禮拜。」我們從無始來生生死死、死死生生,在六道中輪迴不已,每一世皆有父母;《菩薩戒經》云: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。」由此思惟,真實的報父母恩,即是使得之於父母的恩德,普遍落實於一切眾生。唯有將受之於父母的這個色身,廣做利益眾生之事,才是念親報恩的最好方式。
儒家孟子曰:「仁者以其所愛,及其所不愛;不仁者以其所不愛,及其所愛。」無始以來,凡夫因有親疏之分別,將愛的範圍侷限在父母、兄弟、子女……,因而將自己層層纏縛,無從解脫。釋迦牟尼佛為太子時,有感於人生煩惱來自愛欲,故辭親出家修行,最終成就佛道,契入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的心境。如今,自己亦踏上同一修行之路。縱使疫情瞬息萬變,仍應要照顧好自己的念頭,堅住正念,隨順覺性,不忘初心,時時須以眾生為念,降伏個人的情念。走向智慧之路,必定要有一番割捨,願捨去對凡俗短暫親緣的執著,共結生生世世的法緣,同證菩提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