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在世,難免有煩惱。不論男女老少、貧富貴賤,煩惱各自不同;課業、家庭、事業、健康、感情……看看自己在意什麼,煩惱就在其中。《說文解字》云:「煩,熱頭痛也。」「煩」字從「頁」從「火」,如同一把火在頭旁焚燒。而這把火,不外乎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。眾生因五欲過患而煩躁熱惱,汲汲營營不斷地追求,無形中驅使自己造業、受苦,不得歇息。
儒家云:「君子不憂不懼。」正人君子,何以能遠離煩惱,不憂不懼?孔子回答道:「內省不疚,夫何憂何懼!」原來關鍵在於轉換追求的方向,由外在的追求,轉為內在的自我省察;當沒有過失、無愧於心,煩惱自然遠離,何來憂懼!
佛法中的「根本煩惱」有六,如《大乘百法明門論》所云「貪、瞋、慢、無明、疑、不正見」;由根本煩惱而來的「隨煩惱」,更有忿、恨、惱等二十種。根本煩惱及隨煩惱如何化解?佛陀在世時,一位黑氏梵志兩手各持梧桐、合歡花樹供養佛,佛對梵志說:「放下!」梵志放下右手的花;佛陀再說:「還要放下!」梵志又放下左手的花;佛又再說:「還要放下!」梵志問道:「我兩手都空了,請示世尊還要我放下什麼呢?」佛開示道:「仁當捨其本,亦當捨其末,中間無處所,乃度生死原。內無有六入,外衰不得前,放置於六情,乃成無為疾。」若能將六塵──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;六根─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以及根塵相對而產生的六識,全數放下,就能度越生死!梵志當下深有契悟。
曾經以為自己出家就放下了,一次,在佛學院的始業式演禮時,看著許多優秀的法師上台領獎,才覺察到自己沒有放下比較心和名利心;演禮過程中,不間斷地拍手讚歎,體會到「布施捨慳貪」。透過布施掌聲,開始不再在意台上的人是不是「我」,只有能隨喜、願意布施的心;一次次地拍手,也將心中嫉妒、比較的塵埃一次次拍落,化除了有所求的貪欲、執著。原來煩惱不在外境,而在自心。所謂「放下」,不只是放下外在所擁有的,更要放下心中的妄想執著;放下妄想執著,就能自度,從煩惱此岸到達解脫彼岸。
憨山大師云:「日用工夫,只消看破妄念,不被他使,無別用心處。」煩惱皆是從自心妄想所生;向內覺察,放下執著,不被煩惱驅使,便是日用工夫所在。觀心返照,轉煩惱成菩提,就能離苦得樂,轉凡成聖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