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心念」即心识之思念,可简单解释为想法、念头。一个人的心念,关系着对事情的看法与处理方式。而修行就是将分别计较、让自己痛苦的众生心念,调整成凡事为众生、随缘自在的菩萨心念。
一般人多以个人的利害得失为考量,将眼界心量局限在自我的小世界中,在顺境中增长贪心,在逆境中增长瞋心,心始终不得安住,乃至怨天尤人,悲叹不逢贵人、不遇时势……不断起惑造业,带来种种烦恼痛苦。追根究柢,让自己陷入困境的正是「我执」、以自我为中心的贪瞋痴等心念。故经云:「有我罪即生」,实是金玉良言。
相对地,菩萨的心念是「无我」,心心念念都是为众生,「但愿众生得离苦,不为自己求安乐」。所谓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,菩萨慈眼视众生,所见的皆是众生的佛性,而不是众生的烦恼习气,以大慈悲、大智慧,运用种种善巧方便,毫无条件、不求回报地付出,心中不存你我的差别,只是真心希望每一个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。犹如慈母,不管儿女能力如何,即使儿女做错事情也不离不弃,而是慈悲叮咛,望其改过,不再继续受苦,将来能有所成就;菩萨视众生如子,无私付出,亦复如是。
学习菩萨的精神,可以从思惟「能为他人做些什么」开始,藉由帮助他人,从利他中淡化、消除「我执」,便能从众生心转为菩萨心,不再为人我分别计较之事所苦恼,心量广大,安详自在。
在化除「我执」的过程中,面对冤家、没有善缘的对象,心境是最难调伏的。所以常须提起觉性、转念,如《佛说八大人觉经》云:「菩萨布施,等念怨亲;不念旧恶,不憎恶人。」反思过去的事情早已事过境迁,自己为何紧抓不放?正是执着的心念,才让烦恼困住自己,而不在于他人如何对待。
《维摩诘经》云:「随其心净,则佛土净。」当念头转过来了,念念都是善法、都是清净,哪里还有分别执着憎爱?当心量扩大了,心中哪里还有容不下的事?开山祖师曾开示:修行即是净化自己的念头、改变自己的念头、转自己的念头。要达到与菩萨相同的心境,就要调整心念;生活中,经常思惟「我能为你做什么」,以利他之心化除我执,即是落实修行工夫的开始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