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德言:「天地間惟謙謹是載福之道。驕則滿,滿則傾矣。凡動口動筆,厭人之俗,嫌人之鄙,議人之短,發人之覆,皆驕也。」驕,《說文解字》解釋為「馬高六尺」,本指馬高大健壯,引申為驕傲自大。有師兄弟進一步闡發「驕」字之義:騎在馬上,以為「自己很高」,他人都不如自己,自以為是,實則是處在錯覺中,下了馬,什麼都不是。這一番話,讓自己自省,自己也常有如是錯誤認知,自以為是;「佛法在恭敬中求」,慚愧自己薰修教理,法不能入心,是驕慢貢高之過。告訴自己:修行要從落實謙恭、化除驕慢做起。
所謂「滿招損,謙受益」,驕傲自滿,有損德行,反之,謙虛恭敬,則能深受其益。唐朝悟達國師,前世曾是西漢時的袁盎,因他的建議,使晁錯被腰斬,令其含恨,誓將仇報。但自西漢後,悟達國師十世都是持戒精嚴的高僧,讓晁錯無機可報,直到唐朝,因唐懿宗送一座沉香椅,起了一念慢心,折損德行,晁錯乃得趁虛而入,附在膝上為人面瘡,令他痛苦難耐,後幸得迦諾迦尊者以三昧水化解,使二人解冤釋結。悟達國師乃撰述《三昧水懺》儀文,以自身境遇,警示世人。
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若修功德之人,心即不輕,常行普敬。」過去有一位常不輕菩薩,無論見到出家眾、在家眾都能恭敬、禮拜、讚歎:「我深敬汝等,不敢輕慢。」因為「汝等皆行菩薩道,當得作佛。」這位常不輕菩薩即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。在道場中,每位師兄弟都是善知識,要能恭敬、尊重,學習包容彼此不同之處,才能與師兄弟廣結善緣,修行路上也才能有善知識的助緣。
憨山大師言:「謙虛不爭之德,最為上善。」又《史記》中言:「君子以謙退為禮,以損減為樂。」古德常教示我們要謙虛、恭敬。要捨除自己的驕慢心,就要落實謙遜,從恭敬他人做起,擴展心量。現在自己常自省檢討:恭敬、慈悲、平等心是否淳厚?煩惱心是否淡薄?是否隨順習氣,還是能捨習氣、依佛所教而行?
「涵養沖虛,便是身世學問;省除煩惱,何等心性安和。」期許自己能在日用中落實謙恭,化除驕慢,長養慈悲、平等之心,不再自以為是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