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躬内省


文/见徇法师

  某次出坡擦玻璃时,不管怎么擦拭,玻璃看起来就是雾雾的,彷佛蒙上一层灰,忍不住抱怨:「这片玻璃怎么这么脏!」待欲擦拭脸上汗水,取下眼镜时,发现眼镜镜片上布满细细的粉尘,想起应是刚才用毛刷大力撢纱窗时,纱窗上的灰尘飘落在眼镜片上所致。清洗好眼镜重新戴起,这时再看玻璃,玻璃是干净的!当下恍然有悟,原来不是玻璃脏,是眼镜的镜片蒙尘了。

  反省生活中,造成类似误解或错误判断的事件层出不穷,而每当遇到不如己意的境界,就下意识地认为「都是某某人的错!」「都是境界的问题!」接着就想要改变他人来配合自己的想法、作法;改变不了,就起瞋恼或选择逃境安心。如此一来,总在相似的境界中重蹈覆辙、轮回受苦。

  仔细观察,发现会让自己起烦恼的境界,若换作是其他人,则不一定会因此起烦恼;自己觉得某人如何、某事如何,但并不是每人都有同样的感受。透过佛法的熏修,觉察到往昔一遇到不如意境界,便归咎外境的惯性思惟,是认妄为真,误认万法为实有的妄执,且不知反躬自省,徒然增长一己的贪、瞋、痴烦恼;再者,境界是因缘和合所生,缘聚则有,缘散则无,并非永恒存在,对境界取相、加以评判,是不明白因缘法。

  孟子云:「行有不得者,皆反求诸己。」古之君子,强调内省的工夫,遭逢不如意境,不是心生委屈或怨天尤人,而是先反省自己。澫益大师云:「自反有愧,无怨于他人。自反无愆,更何嫌众口。」自问:出家修行不就是要离苦得乐,为何背道而驰?不是发愿要修菩萨行,自利利他,为何处处与众生计较?以佛法的知见检视自心、返照内省,帮助自己找到问题的根源,生起惭愧、忏悔心,下定决心要落实觉察、觉照,舍妄归真,转识成智,以正确的知见立身处世。

  为自己订立了两个努力的方向:首先,遇到境界,起智慧观照「一切诸法,唯依妄念而有差别;若离妄念,则无一切境界之相。」了知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保持能知这念心如明镜当台,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,如如不动,自然万法无咎,能以平静之心面对每个境界。再者,时时检视身口意,是否恒思利他?所言所行是否饶益一切众生?遇到不如意境,婉转归咎己身,依此落实,则心更加踏实。

  开山祖师惟觉安公老和尚曾教导:「修行没有别的,就是要改除自己的习气,若将所有的习气、烦恼都漏尽。」发愿要回归修行的初发心,在觉性下工夫,以佛法的知见落实觉察、觉照与转念,透过反躬内省,回复心的清净,作心的主人,并以清净、无所求心,修菩萨行,饶益有情。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