廣結善緣菩薩行


文/星道法師

  回想自己尚未接觸佛法時,或許是因為習氣的關係,與他人的互動時態度總是較為剛強,不夠柔和,說起話來也是直來直往。自以為說話直接,不拐彎抹角就是直心、就是真誠,然而,正因為如此,與人互動中常使他人感到不舒服而不自知。

  《維摩詰所說經》云:「直心是道場,無虛假故。」修行學佛後,藉由教理的薰修,了解直心是心正直、無諂曲;覺察到自己的「直」,其實是我執,卻誤以為是直心。出家後,平時在佛學院薰修教理,而法會動員或出坡時,則考驗著自己有沒有將所學的佛法落實,有沒有依循開山祖師所指導的中台四箴行,做到「敬慈和真」。例如:有些坡務的前置作業需事先與大眾法師溝通協調,當彼此出現意見分歧時,自己能不能放下不必要的堅持,以常住事圓滿為優先考量?帶領常住居士或義工菩薩們出坡時,自己有沒有做到慈悲、柔軟、平等?對於自己所負責的事有沒有盡心盡力、認真負責?

  每一場法會、每一件坡務,有賴眾緣和合而得成就,也是可以廣結善緣的機會,但自省在發心的過程中,常因自己的堅持、執著而與他人發生爭執,互不相讓。事後再回想起來,當初所爭執的,不過是些微不足道的事,因為我執,使得自己的心量、格局都過於狹隘,結果卻因此與人結下惡緣,實得不償失。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在開示中,經常提醒我們要把所學的佛法落實到日常生活中,靜中養成、動中磨鍊。反省自己雖然在靜中能覺察自己的習氣、煩惱,但在動當中常易失去覺性而不自知。問自己:為什麼當下沒有覺察?因為心太粗,未能提起覺性,被習氣、我執所障敝。

  想起歷史上一個關於和合的典故:清朝大學士張英的家人因為院牆與鄰居起了爭執,雙方互不相讓,張英的家人便寫了一封信,寄給遠在京城的張英,希望張英能利用權勢來處理這件事。張英不僅沒有仗勢欺人,反而回了一封信,寫道:「一紙書來只為牆,讓他三尺有何妨?長城萬里今猶在,不見當年秦始皇。」家人看了信之後,便主動將院牆退讓三尺,鄰居知道後,也退讓三尺,於是兩家之間的院牆便空出六尺,「六尺巷」因而得名,而這個典故也成為流傳後世的佳話。

  若我們能時時為他人著想,凡事以利益眾生為前提,放下個人不必要的堅持,以和為貴,如此便能廣結善緣,成就菩薩行。願學習菩薩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的精神,饒益一切有情。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