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事事講求效率,無論工作、休閒娛樂,都要求「快」、「好」。現代人在緊張匆忙的生活節奏中,在職場上、在家中、在朋友圈等各種場域中,盡力扮演好不同的角色,也承受著不同的期望與壓力。
在這樣繁忙、高壓的生活中,人們渴望身心的壓力能得到紓解,愈來愈多人想要追求「簡單的生活」。儒家有所謂「止、定、靜、安、慮、得」,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達到心靜、心定。佛法中有「止觀」法門,是教我們如何放下外在紛擾,止息妄念,轉化煩惱的妙方。
當生活中遇到不順遂的境界時,該如何保持心的平靜?遇到不如意事,一般人多是用生氣、抱怨等負面方式來回應,如此不但無法解決問題,反而使問題變得更棘手。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於世間善惡好醜,乃至冤之與親,言語觸刺欺爭之時,並將為空,不思酬害。」放下情緒化的處理方式,試著用客觀的角度看待、分析事情,不執著利害得失,不心存不甘,不糾結於人我是非……則無論外在人事物如何,依然能保有一種淡然、平常的心懷。
現今科技發達,一部手機便可滿足工作、娛樂、交友等事,使得人們不論在通勤、用餐,乃至回到家中,都不願放下手機,不僅許多寶貴的時光在滑手機中虛擲了,且易心不在焉,對很多事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無法聚焦在應該專注的人事物上。昔日,六祖大師為惠明法師開示前,要其:「屏息諸緣,勿生一念。」將心靜下後,惠明法師於聽聞開示的當下豁然有悟。收攝身心,放下對外境的執取,有助於達到心靜、心定。我們亦可自省在面對事情時,是否已靜下心來謹慎思考;在聽經聞法時,是否靜心諦聞領受。
心若隨外境浮動,只會在財色名食睡中不斷打轉,陷入煩惱的漩渦中。《佛遺教經》云:「若攝心者,心則在定。心在定故,能知世間生滅法相。」清明的智慧來自定、靜的心。若能將躁動不安的心歇下,在每一個當下,能夠清楚明白作主,不隨境轉,則當境界現前時,便能看清其生滅的本質,而能淡然面對,從境界的困苦中超脫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