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云:「人有众过,而不自悔,顿息其心。罪来赴身,如水归海,渐成深广。」每天,我们身口意的造作,多半随顺着习气而为,善恶业夹杂,造业受报,以致轮回生死。「若人有过,自解知非,改恶行善,罪自消灭。如病得汗,渐有痊损耳。」若愿意落实反省、检讨、改正,找出错误,修正不清净的身口意三业,定能战胜习气,步步趋向光明。
反省检讨是使自己进步成长的动力。《中庸》云:「君子内省不疚,无恶于志。君子之所不可及者,其唯人之所不见乎。」古之君子,在他人不见不闻处亦能善自谨慎、检束言行,使无愧于心、无恶于志。因为能在隐微处落实观照,是以能不断地向上提升。
东汉末年的管宁,一次乘船渡海时,遇到暴风雨,眼看船就要翻覆,船上的人无不虔心忏悔、祝祷,望能平安度过难关。当时的管宁自省:「吾尝一朝科头,三晨晏起,一次不冠如厕。过必在此耳!」在诸如衣冠不整、晚起等威仪细行、生活习惯上,古时的贤哲都能用心观照,如此严谨的行持,令经常随性而为、粗枝大叶的自己深感惭愧。
自我反省,在日常生活中,自己有太多的漫不经心,例如:走路时,拖履作声;用斋时,未能食存五观;出坡时,失觉性,导致自己或他人受伤……且不但自己没做好,还拿着高标准在审视他人。当身旁经过的人拖履作声、当他人拿着出坡工具碰撞到自己时,内心惯性的恶念便会生起。不断往外看,让自己的念头纷杂,充满负面心念,也错失当下该好好走路、吃饭、出坡的用功因缘。
直到一次上佛门行仪课时,教授法师提醒:「学习威仪,是拿来要求自己,不是拿来要求别人。」当下顿然醒悟!问自己,平日里常讲的观照,到底是在观照自己,还是在观察别人?不断向外看,只是在强化我执、我见,养成更深厚的习气,如此,不但自己的修行不会进步,各种的分别、比较,更会让自己的内心充满烦恼。体认到:观照,是要向内看,看自己,不是看别人。就像开山祖师惟觉安公老和尚过去领园头职时,总是戴着斗笠,将视线收在一尺内,摄心用功、精进参究,不攀缘外境。
转换角度,将总是用来审视他人的心力和眼力,用来观照自己,发现自己在威仪细行、禅定养成、教理熏修等方面的工夫,都很浅薄,就像树没有向下扎根一般,不需大暴风,只要微风吹动,整棵树便会摇晃。思及此,努力尚恐不及,哪还有时间和心力用在评量他人?看守好自己的心,不让心跑掉、不让心打妄想,始终就是在心地上安住用功,修行才有可能提升。
六祖大师云:「世人若修道,一切尽不妨,常见自己过,与道即相当。」不断地反观自照,一次又一次将向外攀缘的念头收回来,觉察到有过失,就是勇敢地发露忏悔,不覆藏,不落入掉悔中,亦不妄自菲薄,进一步从中反省、检讨、改正。从反省检讨中一步步踏实、成长,这便是修行。肯定如是持续努力,最终定能漏尽烦恼,回复清净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