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心、立愿,但愿众生得离苦,不为自己求安乐,是法显大师一生的写照。了解法显大师西行求法的事迹,令自己感动不已,也深受启发。
法显大师还是沙弥时,一日,在田中割稻,出现了一群饥饿的贼,想要夺取稻谷,此时的法显大师处变不惊,从容不迫地说道:「如果你们需要稻谷,就随意拿取吧!但你们由于前世不行布施,所以导致今世贫困饥饿,现在又抢夺别人的东西,来世恐怕生活将更艰困。」群贼一听,惭愧不已,皆弃谷离去。
法显大师在面对恶行的众生时,不但没有加以打骂,反而以大慈悲心,教化其因果的道理,无非是希望恶行的众生能够知苦断集,真正地离苦得乐。在对群贼说法时,不顾自身安危,这种大无畏的精神,是菩萨不舍一众生的愿行示现,也启示着自己:在面对境界时,要能直下承当,不可逃境安心;不论遇到何种人,皆要以慈悲、平等心来度化。
法显大师慨叹中土律藏传译未全,乃立志前往印度寻求。在约六十岁时,从长安出发,途中虽历经艰辛万难,但大师一心只想求得佛所流传下来的戒律典籍,不因险阻而退却。战战兢兢地攀越七百余所的石壁、蹑足走过数十处悬于山溪两岸的绳桥,每一处皆是危险异常,若是稍一失足,便是粉身碎骨。这样的情景,令自己生起了无比的惭愧心,想到自己从佛学院步行到主体用斋,仅这一小段路,有时都觉得路途遥远而心生烦恼,但法显大师在西渡沙河时,面对的是上无飞鸟、下无走兽,只有恶鬼热风,四顾茫茫,方向莫测的沙漠,却没有半句怨言,这种为法忘躯的菩萨行愿,是自己所不及,与需要学习的。
法显大师在取得了《摩诃僧祇律》等典籍后,又学习梵语、梵书,以及抄写经律,精进不懈的精神,更是教化了自己:做任何事情,一切的学习,皆要以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为考虑,而不是求自己能因此拥有多少的光环。在搭乘商船回程时,忽遇黑风暴雨,差点被船上的婆罗门推下海,但法显大师临危不乱,感得居士的卫护,得以安然度过灾难,这也让自己体会到,只要心中时时坚住正念,必定能遇难呈祥。
法显大师的一生,充满着无比的勇气和毅力,启发了自己:想要真正地落实菩萨道的行持,就必须要有立愿的坚持──但愿众生得离苦,以及发心的坚持──不为自己求安乐,以愿导行,坚定再坚定,悲心无尽,愿力无穷。发愿要效法祖师的菩萨行履,无有疲厌,永不退转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