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乐自在,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。然而,如何才称得上安乐自在?值得仔细推敲。现今社会自我意识抬头,一般人认为只要能随个人心意获得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五欲上的满足,即是人生大自在。然而,把自身快乐寄托在无常变化的外境上,反而为五欲所牵,一旦无有这些外在之物来满足自己、填补心灵空虚,就浑身不自在,身心都作不了主。
故知,真正的安乐自在,并非依靠在世间五欲,亦非从外而得,而是能反求诸己,安住本心。憨山大师云:「吾人本自解脱,所以烦恼不解脱者,非法之咎,乃自心缚着,不解脱耳。」佛法说一切众生皆有自性清净心,这念心具足智慧、功德,本来现成,解脱自在。既是如此,为何无始劫来于六道中头出头没,饱受生老病死苦之逼迫?只因我们与妄想执着缠缚不清,对积习难舍难离,一遇到境界,内心的贪瞋痴等无明随之而起,透过身口造作种种恶业,结果必是随业流转,枉受诸苦。
禅宗四祖道信大师一日来到三祖僧璨大师驻锡之处,恳求三祖开示解脱法门,三祖便问道信大师:「谁将你系缚了?」道信大师答言:「无人系缚我。」三祖言:「既无人缚你,何必更求解脱?」道信大师闻言大悟。解脱自在并非从外而得,凡夫迷而不觉,频向外求,若能识取自家主人翁,随处作主,当下即是自在解脱。
要达到真正的安乐自在,不是离开尘世去追寻安心解脱之道,而是在日用当中,心保持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不随外境起舞。黄檗禅师云:「与么时,无人我等相,终日不离一切事,不被诸境惑,方名自在人。」无论动静闲忙,都能够时时返照自心,提起觉性,心不散乱、不颠倒,不被外境所惑,能作主,即得自在。
一天早课执法器时有疏漏,调整心态后,隔天即能正常表现。从中体会到:当心有所挂碍,患得患失,忆念过去、攀缘现在、计量未来,即容易随外在的人、事、物而心生紧张、焦虑,身心就不得自在。若这念心能够随时保持觉察、觉照,不去计较得失、不妄作分别取舍,即能无牵无挂、自在无碍。
憨山大师云:「良以向来,世情浓厚,习染纯熟。熟处难忘,故触之便发……若以彼易此,则生处自熟,熟处自生。生则疏,疏则远,远则澹,澹则忘,忘则不暇求脱,而自不缚矣。」我们的无明业习是累劫以来薰习而成,遇境则起现行,若欲摆脱烦恼牵萦,必然要下一番苦功,忍下内心的无明妄动、烦躁不安,将妄想执着由熟转生,而正念由生转熟。如此一消一长,渐次即能摆脱无明习气的束缚,最终超脱自在。
所谓「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」,在待人处事时,觉性始终存在,不受内心的无明烦恼所扰,亦不被外在尘境所转,安住在当前这念能知的心,这念心清明在躬,坚住正念,随顺觉性,了了常知,如如不动,即能出没卷舒,任运自在。天下本无事,何必庸人自扰,自取缠缚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