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佛以前,自己是個追求時尚的人,衣服、包包、鞋子之多,自不在話下,可是內心並因此感到不滿足。每當擁有了那個吸引自己的物品,欲望被滿足的當下,快樂的感覺就消失了,內心又感到空虛,於是又去尋找下一個追求的目標。為了要滿足內心的欲望,弄得身心俱疲,逐漸體會到:欲望是個無底洞,永遠填不滿。
進精舍上禪修班,當上到《佛說八大人覺經》經文:「心無厭足,唯得多求,增長罪惡」時,驚呼,所言真是太對了!這就是自己所體悟到的!也是當時自己生活的寫照。因為這句經文的點醒,開啟了自己對修行學佛的嚮往,也增長了對佛法的信心。從聽聞佛法到發出離心,最後在中台出家,一切就像是水到渠成般的自然和必然。出家後的僧團生活,令自己感受到少欲知足所帶來內心的平靜、自在與快樂。在佛學院薰修佛法,更深知多欲的過患、虛妄,也知道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富貴。
紅塵中有太多看似美好的事物吸引著我們的六根,眼耳鼻舌身意不斷向外追求色聲香味觸法,終身被財色名食睡所奴役,奔波勞碌,營營汲汲,甚至為達目的不擇手段,造作惡業而受苦。到頭來兩腳一伸,卻什麼也帶不走。憨山大師〈醒世歌〉云:「生前徒費心千萬,死後空餘手一雙。悲歡離合朝朝鬧,富貴窮通日日忙。」擁有了名利財色權勢後,又能真的快樂嗎?古德云:「諸欲求時苦,得之多怖畏,失時懷熱惱,一切無樂時。」人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,假使不知道滿足,一直在物質上追求,心中只會更空虛、匱乏,這是精神上的貧窮;假使心能知足,即使物質生活貧乏,也能常保快樂,這就是真正的富貴。富貴莫若知足。戰國時的隱士顏斶,在拒絶齊宣王請他出仕時,說自己「晚食以當肉,安步以當車,無罪以當貴」,這就是內心少欲知足的富貴。
如何做到知足常樂?首先要知因識果,「過去因,感現在果」,他人的榮華富貴、名利權勢,都是過去生修布施供養、行善積德所感得的果報,不需要去比較、嫉妒、抱怨。知足,就會對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心懷感恩,當下就能得到內心的平靜、快樂。進一步要從因上努力,斷惡修善、廣積福德,以無所求心行善,盡一己之力做對大眾、對社會有益的事情,就是種下來世富貴的種子。
再者,要少欲,不要因為追求五欲之樂而妄造惡業。儒家重視清心寡欲,言:「養心莫善於寡欲。」古德云:「榮華總是三更夢,富貴猶如九月霜」,要從這場生死大夢中醒來,就要修無常觀、緣起性空觀,藉由修觀,明白這個看似真實的世界,時時刻刻都在生滅變異,世界上一切事物、山河大地,都會壞散消失,自己的感受、心念,以及生命,一樣是無常生滅。既然一切事物是抓不住的,終究會失去,又有什麼好貪求的?
「諸法緣起,自性本空、自性無相」,一切現象都是眾多因緣和合而成的假有、假相,本質是空性,緣散則滅。眾生錯把一切法當真,生貪愛、執著,起惑、造業、受苦,在六道中輪迴生死。要如何除去心中的貪欲?要修四念處觀──觀身不淨,除去對自身、他身的貪愛執著;觀受是苦,認識感受的虛妄不實及苦的本質;觀心無常,看透妄心念念生滅,沒有實體;觀法無我,體悟到一切法無自性,是空性、是假有,如此真實了知,貪求的心就能放下。
什麼才是心靈的真富貴?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告訴我們:「心當中清淨,沒有貪心、瞋心、癡心、慢心、疑心,無欠無餘,一片清涼,真正是人生最大的富足與安樂。」「佛法告訴我們定心、淨心、明心,才是真正的富貴。」契悟到人人本具的這念心,就是找到了生命的活水源頭,就找到了真正的富貴源泉。
很慶幸此生能聽聞到佛法的真理,出家修行,從迷途走向了光明自在解脫的康莊大道。發願要精進修行,回復心的清淨,同時要弘揚佛法,使有緣的眾生都能聽聞到殊勝究竟的心地法門,轉迷為悟,轉染成淨,擁有自在、富貴、如意、光明的人生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