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佛以前,自己是个追求时尚的人,衣服、包包、鞋子之多,自不在话下,可是内心并因此感到不满足。每当拥有了那个吸引自己的物品,欲望被满足的当下,快乐的感觉就消失了,内心又感到空虚,于是又去寻找下一个追求的目标。为了要满足内心的欲望,弄得身心俱疲,逐渐体会到:欲望是个无底洞,永远填不满。
进精舍上禅修班,当上到《佛说八大人觉经》经文:「心无厌足,唯得多求,增长罪恶」时,惊呼,所言真是太对了!这就是自己所体悟到的!也是当时自己生活的写照。因为这句经文的点醒,开启了自己对修行学佛的向往,也增长了对佛法的信心。从听闻佛法到发出离心,最后在中台出家,一切就像是水到渠成般的自然和必然。出家后的僧团生活,令自己感受到少欲知足所带来内心的平静、自在与快乐。在佛学院熏修佛法,更深知多欲的过患、虚妄,也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贵。
红尘中有太多看似美好的事物吸引着我们的六根,眼耳鼻舌身意不断向外追求色声香味触法,终身被财色名食睡所奴役,奔波劳碌,营营汲汲,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,造作恶业而受苦。到头来两脚一伸,却什么也带不走。憨山大师〈醒世歌〉云:「生前徒费心千万,死后空余手一双。悲欢离合朝朝闹,富贵穷通日日忙。」拥有了名利财色权势后,又能真的快乐吗?古德云:「诸欲求时苦,得之多怖畏,失时怀热恼,一切无乐时。」人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,假使不知道满足,一直在物质上追求,心中只会更空虚、匮乏,这是精神上的贫穷;假使心能知足,即使物质生活贫乏,也能常保快乐,这就是真正的富贵。富贵莫若知足。战国时的隐士颜斶,在拒絶齐宣王请他出仕时,说自己「晚食以当肉,安步以当车,无罪以当贵」,这就是内心少欲知足的富贵。
如何做到知足常乐?首先要知因识果,「过去因,感现在果」,他人的荣华富贵、名利权势,都是过去生修布施供养、行善积德所感得的果报,不需要去比较、嫉妒、抱怨。知足,就会对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恩,当下就能得到内心的平静、快乐。进一步要从因上努力,断恶修善、广积福德,以无所求心行善,尽一己之力做对大众、对社会有益的事情,就是种下来世富贵的种子。
再者,要少欲,不要因为追求五欲之乐而妄造恶业。儒家重视清心寡欲,言:「养心莫善于寡欲。」古德云:「荣华总是三更梦,富贵犹如九月霜」,要从这场生死大梦中醒来,就要修无常观、缘起性空观,藉由修观,明白这个看似真实的世界,时时刻刻都在生灭变异,世界上一切事物、山河大地,都会坏散消失,自己的感受、心念,以及生命,一样是无常生灭。既然一切事物是抓不住的,终究会失去,又有什么好贪求的?
「诸法缘起,自性本空、自性无相」,一切现象都是众多因缘和合而成的假有、假相,本质是空性,缘散则灭。众生错把一切法当真,生贪爱、执着,起惑、造业、受苦,在六道中轮回生死。要如何除去心中的贪欲?要修四念处观──观身不净,除去对自身、他身的贪爱执着;观受是苦,认识感受的虚妄不实及苦的本质;观心无常,看透妄心念念生灭,没有实体;观法无我,体悟到一切法无自性,是空性、是假有,如此真实了知,贪求的心就能放下。
什么才是心灵的真富贵?开山祖师惟觉安公老和尚告诉我们:「心当中清净,没有贪心、瞋心、痴心、慢心、疑心,无欠无余,一片清凉,真正是人生最大的富足与安乐。」「佛法告诉我们定心、净心、明心,才是真正的富贵。」契悟到人人本具的这念心,就是找到了生命的活水源头,就找到了真正的富贵源泉。
很庆幸此生能听闻到佛法的真理,出家修行,从迷途走向了光明自在解脱的康庄大道。发愿要精进修行,回复心的清净,同时要弘扬佛法,使有缘的众生都能听闻到殊胜究竟的心地法门,转迷为悟,转染成净,拥有自在、富贵、如意、光明的人生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