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上有一则公案:有一位金碧峰禅师,禅定功夫了得,经常入到定当中。在阳寿已尽时,阎王派小鬼前去捉拿,却怎样都找不到。后来小鬼们得知金碧峰禅师非常喜欢自己的一个紫金钵,若能拿到这个紫金钵,他心生挂碍,就会出定。果然,当小鬼们敲紫金钵时,禅师听到钵声而出定。出定后,自知无法了脱生死,是因为心中还有所贪爱,于是便将钵打碎,再次入定,任小鬼们再怎样找也找不到了。
这个公案,让自己省思:若非金碧峰禅师有修行,舍去了最后一丝贪欲,则又是一段生死轮回。出家前,也曾耽溺于物质的追求,将金钱和时间花在装饰自己、饱足口腹,追求所谓好的生活品质。然而,欲望犹如无底洞,追求愈多,挂碍愈多,不但烦恼永无止尽,心灵亦空虚无所依靠。
学习佛法后,了解欲望为生死的根本。虽然明白多欲之苦及寡欲之乐,但无始劫来的贪染习气,一时难以放下,又该怎么达到少欲知足?虚云老和尚曾开示:「佛教絶非标奇立异以衒人,亦非故弄玄虚以惑众,其一言一行,皆从戒定慧三学亲履实践得来。」持守净戒,借由约束外在的身不妄造作,渐渐减少心中的欲念,使心得以自在;同时亦须修习禅定,在面对五欲的诱惑时,才能身心坚忍不动摇;更要以智慧看破物质的生灭虚妄,了达万法皆缘起性空,唯有自己能辨别喜恶、感受苦乐的这一念心才是究竟真实。这念心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才能放下对物欲的追求。
《永嘉证道歌》云:「穷释子,口称贫,实是身贫道不贫。贫则身常披缕褐,道则心藏无价珍。」出家后,舍离世间五欲,每天穿着简朴的僧服、同一双僧鞋,寮房中只有用功之物与生活必需品,减少对物质的欲望和追求,有了更多时间反观,提升自我。每日在意的,不再是要去哪里旅行、哪间餐厅好吃、衣柜里的衣服够不够,而是能反观自照,看看自己习气、烦恼、执着有没有少一点,利他的菩萨行有没有更多一些。逐渐体会到,物质生活虚妄且有限,但心的力量无有穷尽,过去是作茧自缚,被欲望捆绑,而今放下曾经的追求,没有了欲望的束缚,心里反而更自在。
孟子曰:「养心莫善于寡欲」。唯有舍去贪得无厌的欲望,才能从烦恼中解脱,进而反观自心,达到心灵的提升。开山祖师曾教导:「知足常乐不是消极,而是要我们知足、安住,从因中努力;不要这一山望到那一山高,在果当中追求、比较,让贪心充斥我们的心灵,因求不得而痛苦。」如是提醒自己:身为修行人,应当除去种种欲望贪着,令自心清净安乐,并让愿力化为求法、弘法的动力,度化有情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