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读史者,考实录,通古今,若亲目」,从历史中能学习到前人的宝贵经验。在佛学院的「中国佛教史」课程中,除了学习佛教于中国的肇始与发展,更学到「觉」的典范与智慧。
读《中国佛教史》,了解到在历朝历代的世间权力更迭中,出世间法于中弘传的不易。君主专制的体制下,道场弘法资源的取得需要国家及君王支持。例如:汉明帝为初将佛像及佛经带来中土的迦叶摩腾及竺法兰尊者,于洛阳城外建白马寺为居所,为中国有佛寺之始;后秦姚兴迎鸠摩罗什大师于长安,师共译经三百八十余卷,并讲说众经,极大促进佛教的发展。反之,北魏太武帝及北周武帝时的毁佛,为佛教史上的法难。佛法得以弘扬和法难的发生,有众多原因,但也和法师的素质、自觉自律有关。身为出家众,能「自觉」,持守戒律,严护威仪,守护道场,是佛法能传承永续的关键之一。
中国佛教史也可说是佛教经典翻译史。《四十二章经》是首部译成中文的佛典,从东汉译出,至今已一千九百多年,现在还能在佛学院学习此经、背诵、默经,更有传承的意义。鸠摩罗什大师在经典翻译上,辞理通达,使中土诵习者易于接受理解,极大地推动佛教的传播和发展。真谛大师受梁武帝之请渡海来华,虽遇世局不稳,辗转各地,仍不废译经讲习。
仰赖前贤的译经,更有菩萨「不舍一众生」的悲智愿行,我们现在才能以熟悉的中文阅读经典。珍惜、感恩之余,身为佛学院学僧,发愿要向五明处学,学院所安排的课程要照单全收,广积度众的资粮,学习祖师大德「自觉觉他」的菩萨行愿,落实弘法。
义净大师〈取经诗〉云:「晋宋齐梁唐代间,高僧求法离长安。去人成百归无十,后者安知前者难。路远碧天唯冷结,沙河遮日力疲殚。后贤如未谙斯旨,往往将经容易看。」东晋法显大师六十岁顷,离长安,求法天竺,经六年始抵中印度;菩提达摩大师以高龄从印度渡海至中国,传法救迷情,为东土禅宗初祖;禅宗二祖慧可大师,立雪断臂,始获传心法……只要有着对佛法永续传承与自觉觉他的坚定愿心,外境或年龄绝不是学法或弘法的障碍。今生得遇大善知识开山祖师惟觉安公老和尚,听闻无上心法,是莫大的福报。现在在佛学院学习,一切现成,只要直下承担。珍惜和感恩之余,了解到身为出家众肩负的责任及使命,发愿要深化修行,直至觉行圆满。
「口而诵,心而惟。朝于斯,夕于斯。」读史的目的在鉴古知今,修行学佛在以出世智慧返照,让清净心时时现前,以始觉之智照本觉之理。跟随着开山祖师的深心悲愿和弘法的步履,身为弟子的我们,以身行刻写佛教史,不为青史留名,只为上求下化,传佛心灯,续佛慧命。愿谨遵开山祖师的嘱咐:「守护道场,深化修行,落实弘法」,尽形寿在心中深植百千万劫难遭遇的佛法,生生世世出家修行,走在觉悟之道上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