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德云:「十方同聚會,個個學無為,此是選佛場,心空及第歸。」為期一週的禪修,安坐在禪堂,透過靜坐,觀心返照,以期達到定心、淨心、明心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
禪堂猶如是個避風港,擋住外面的境界風,讓人在裡面安心禪坐,專注一趣。七天的禪修靜坐,體會到,境界風不是從外面吹進來的,而是自己心意識變現出來的──踏進禪堂,雖然知道要萬緣放下,一念不生,但是全然面對自己時,念頭波濤洶湧,一波接著一波而來,心隨著妄想境界載浮載沉,念念相續不斷。此時告訴自己:「心一定要能作主,這個能知的心要保持不動、清楚明白。」於是運用數息觀,將心靠在數字上……終於降伏了妄想心。
當這念心平靜無波時,卻又不知不覺陷入昏沉闇昧中,於是趕緊睜開雙眼,看著前方佛龕上的佛像,並思惟著:「佛是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修福慧,百劫修相好,才有這圓滿莊嚴的相好,自己也是未來佛,應當提起勇猛心,向佛學習。」如此思惟後,心念即能提起,不再昏沉。
每次進禪堂,總習慣先觀察四周的門窗、空調,並再三斟酌自己的色身對於這樣的溫度是否能接受。在某一支香靜坐時,突然感到一股冷風吹向自己,此時,不禁想起一千多年前,二祖慧可大師終夜立於雪中,斷臂以求法的堅毅心,反問自己:是以怎樣的心在禪堂靜坐?並思惟著:「這個色身是四大假合,那裡有一個真實的『我』?五蘊皆空,這冷熱的感受也是虛妄的……。」如此專心在觀行法門上用功,這樣一支香又一支香提醒自己,終於突破自己對色身的掛礙和執著。
陶淵明云:「結廬在人境,而無車馬喧,問君何能爾?心遠地自偏。」在禪堂靜坐,總是有一陣一陣忽遠忽近的施工聲,初開始,感到心神不寧,不禁自問:「如何能心遠地自偏?」經云:「攝心為戒。」又古德云:「一心念佛,則六根都攝,六處皆念佛也。」就是一心不亂,提起覺性,全神專注在用功的法門上,守住六根門頭,看好自己的心,就這樣一次一次地練習,慢慢就不再為施工聲所擾。
古德云:「心随萬境轉,轉處實能幽,隨流認得性,無喜亦無憂。」在這七天禪修中,了解到修行就是要做自己的主人,能夠作主,就能達自在解脫。如何作主?古德云:「靜則一念不生,動則萬善圓彰。」七天禪修靜坐結束,回復平常的作息,期許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,仍要時時觀照自心,在每一個當下都能清楚明白,保持心如如不動,做任何事提得起又能放得下,進退有據,語默動靜體安然,練習做自己的主人。
|